【云南这十年】怒江十年发生历史性巨变!

8月5日,“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怒江专场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十年来,怒江州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年来,全州GDP总量年均增长9.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6%,财政收支年均增长7.7%和9.8%,特别是2017年以来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从长期全省垫底跃升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4%,增速全省排名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建筑业总产值两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排名全省第一;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排名全省第二。

来看看怒江十年来的历史性巨变!

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怒江州曾经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贫困发生率曾高达56.24%,是全国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十年来,怒江州委州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超常规力度攻克贫困堡垒。每年从州、县(市)机关抽调1/3干部驻村抓脱贫攻坚,1.6万名干部持续开展挂联帮扶。实施10.2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脱贫攻坚期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30.58亿元,实施扶贫项目415个。2018年,独龙族在全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率先实现整族脱贫;2020年底,26.9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24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个县(市)全部脱贫摘帽,千百年来压在怒江人民头上的贫困大山被彻底挖掉,怒江州实现了从区域性深度贫困到区域性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怒江州委因此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在新的征程上,怒江州将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短板弱项,强化监测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十年来,怒江州先后实施了5.7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近17万贫困群众解决了住危房问题,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往日破败萧条、满目疮痍的山村变成了今天充满生机、井然有序的美丽新农村,农村旧貌换新颜。规划建设了67个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全州近1/5总人口、1/4农村人口、1/3贫困人口搬出大山、迁入城镇,告别了昔日的“千脚房”、杈杈房、茅草屋,住进了窗明几净、家具家电齐全、网络宽带到户的新楼房。抓实美丽县城、美丽村庄、美丽庭院建设,推动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怒江大峡谷两岸一个个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拔地而起,城镇越来越美了。保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拉近了怒江与世界的距离;美丽公路让游览怒江大峡谷更加快捷顺畅,泥泞难行的羊肠小道变成了硬化到户的幸福之路,村民到县城的时间从来回两天减至半天。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硕果累累

怒江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22个民族,独龙族和怒族是怒江特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94%。长期以来,怒江各民族手牵手、心连心,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2020年,怒江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6个单位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与此同时,怒江州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越来越好,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独龙族、怒族、傈僳族、普米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了整族脱贫。

边疆安宁的局面更加稳固

怒江地处中缅边境,是典型的边疆地区。十年来,怒江州坚决扛起强边固防政治责任,坚持“五级书记抓边防”,巩固深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融合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450公里的边境线一直保持着安宁稳固的局面。独龙江边境派出所被评为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被授予全国“公安楷模”称号。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怒江州抓细抓实边境疫情防控,始终保持新冠肺炎零输入、零发生的“双零”出色成绩,为全省、全国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怒江贡献。

西南生物生态安全屏障筑得更牢

怒江、澜沧江两岸生态曾经十分脆弱。十年里,怒江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守护怒江的绿水青山,成效显著。通过大力推进怒江、澜沧江“两江”流域生态修复,十年来,怒江州完成人工造林172.06万亩、封山育林35.75万亩、退耕还林53.43万亩,2016年起实施“怒江花谷”生态建设,2019年起实施30万亩“保生态、兴产业、防返贫”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行动。全面推行林长制,3万名群众当上了生态护林员,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风险防范和保护成效明显,新物种和珍稀濒危物种在怒江境内不断被发现。全州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72.96%提高到78.90%,居全省第2位。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怒江大峡谷环境提升三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贡山县被命名为国家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产业培育实现新突破

十年来,怒江州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实施“产业发展壮大工程”“品牌培育工程”,加快推进“六大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呈现新亮点,老姆登·知子罗、丙中洛、独龙江等景区成为怒江旅游的新名片,打造了独龙江景区等一批高A级旅游景区。以草果为代表的绿色香料产业不断培育壮大,绿色香料产业园基本建成;全州草果种植面积达111万亩,成为全国草果核心产区和全省最大的草果种植区,带动4.31万农户16.5万人增收,研发出调味品、饮品、化妆品、保健品等“草果+”7个系列30余个产品,草果正气茶、草果啤酒、“草果多”系列糕点已上市销售,草果酒、草果酱、草果巧克力等8个产品已具备上市条件。兰坪百亿绿色铅锌产业加快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在发展中壮大,全州电力装机接近450万千瓦。峡谷特色农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加快发展。

交通基础实现历史性飞跃

怒江州曾是全省唯一无机场、无高速、无航运、无铁路、无管道运输的“五无州市”,道路晴通雨阻,50%以上的自然村不通公路。坚持交通先行,十年来,怒江州全面推进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州公路总里程达6658公里,比2012年增加了1938公里。保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彻底结束了怒江无高速公路的历史。怒江美丽公路惠及沿线3个县(市)19个乡(镇)30余万群众,成为大峡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通客,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77.1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5.66%。兰坪丰华通用机场建成通航,实现了怒江各族人民的“飞天梦”;独龙江隧道贯通结束了独龙族群众半年大雪封山无法出行的历史;145座跨江大桥让怒江各族人民过江靠溜索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德贡公路孔雀山隧道顺利贯通,打通了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关键节点;云兰高速、鹤剑兰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有序推进。今天的怒江,天堑变通途,人背马驮成为历史,“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成为现实。

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前所未有

十年来,怒江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育方面,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数量、质量得到巨大改善,4县(市)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入学率较十年前大大提升,更多适龄学子接受不同阶段教育。医疗卫生方面,全州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州人民医院创建为三级甲等医院,州中医医院、州疾控中心、州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州中心血站完成整体迁建并投入使用,全州所有行政村(社区)有了标准化卫生室。社会保障方面,全州医保、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6.2%、93.62%,覆盖城乡的养老、医疗服务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群众就业务工态势持续向好,十年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5.33万人次。居民收入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4217元提升到2021年的29639元,2021年,全州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309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5%。

干部群众精气神全面提振

十年来,怒江州扎实推进作风革命、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比学赶超的氛围越来越浓,广大干部能力提升了、自信心增强了、精气神提振了,涌现出了“人民楷模”高德荣、“最美奋斗者”邓前堆等“有情怀有血性有担当”的干部,“背包工作队”荣获“云岭楷模”先进集体称号。各族群众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实现根本性转变,“等靠要”的思想逐渐淡化,内生动力不断激发。

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完成2046个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任务,独龙江乡党委、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党支部被党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得到巩固提升,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持续好转,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强稳固。

怒江州委宣传部 供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