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大理行】跟着徐霞客 共赴诗情画意的洱海之源!

徐霞客(公元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江苏省江阴人,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他一生轻利禄,立志游览名山大川,献身于旅游探险和地理考察,在其大半生的游历时光中,滇西的洱源之行是他最不能忘怀的。

(杨灿华 摄)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农历二月十七日,徐霞客经丽江、大理剑川长途跋涉进入洱源县境内,过牛街龙门哨,留宿观音铺。在洱源的日子里,他游览了茈碧湖、九气台、佛光寨、清源洞、鸟吊山、下山口、西湖、德源山等著名景点,沿途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探访名胜古迹,了解民族风情。

二月十八日,徐霞客经牛街、三营到达洱源东大门(今洱源县城东门大桥)后,顺着凤羽河堤一路抵达茈碧湖(又名宁湖)。当时的茈碧湖涵盖了县城以东、以北的大片水域,且水质清澈,风光旖旎。徐霞客写道:“过一小石桥,其西则平湖浩然,北接海子,南映山光,而西浮雉堞,有堤界其中,直西而达于城。乃遵堤西行,极似明圣苏堤,虽无六桥花柳,而四山环翠,中阜弄珠,又西子所不能及也……湖中渔舫泛泛,茸草新蒲,点琼飞翠,有不尽苍茫,无边潋滟之意,湖名‘茈碧’有以也。”

(赵立林 摄)

徐霞客在友人何巢阿(即何鸣凤,何邦渐之侄子)等6人的陪同下,搭乘两只渔船,到茈碧湖心探访水花树奇观。水花树(又称宁湖跃珠),它是由于湖底的温泉气泡纷纷冒上来后,因受湖水冷却,气泡在接近水面纷纷破灭,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的一种自然现象。徐霞客以水彩画般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水花树的壮丽景观:“海子中央,底深数丈,水色澄莹,有琉璃光,穴从水底喷起,如贯珠联璧,结为柱帏,上跃水面者尺许,从旁遥觑,水中之影,千花万蕊,喷成珠树,粒粒分明,丝丝不乱,所谓灵海耀珠也。”以上寥寥数语,就把茈碧湖的水花树奇观描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在游览完茈碧湖的湖光山色后,徐霞客做客于九气台白族农家,真武阁中的僧人见他远道而来,热情地接待了他。徐霞客对九气台的热水资源、地质结构、寺庙建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并作了详细记载:“西二里,湖中有阜中悬,百家居其上。南有一突石,高六尺,大三丈,其形如龟。北有一回冈,高四尺,长十余丈,东突而昂其首,则蛇石也。龟与蛇交盘与一阜之间,四旁沸泉腾溢者九穴,而龟之口向东南,蛇之口向东北,皆张吻吐沸,交流环溢于重湖之内。龟之上建玄武阁,以九穴环其下,今名九炁(气)台。”当地村民得知大旅行家到此游览考察,感到无比的荣耀,纷纷拿出鸡蛋,在温泉里煮熟后请徐霞客品尝,徐霞客对其推崇备至,称“味胜于汤煮者”,并记录了当地村民利用地热资源,提取天生磺(又名气磺)、硝矾的传统经验。

二月二十三日,徐霞客与友人何巢阿的长子一起骑马去游佛光寨。他如实描绘了佛光寨的地势险要:“佛光寨者,浪穹东山之最高险处。东山北自观音山南下,一穹而为三营后山,再穹而为佛光寨,三穹而为灵应山,其势皆崇雄如屏,连障天半,遥望虽支陇,其中实多崩崖叠壁,不易攀跻,故佛光寨夙称天险。《名胜志》谓为孟获首寨,然载于邓川,而不载于浪穹,误矣。国初既平滇西,有普颜笃者,复据此以叛,久征不下,数年而后克之。今以其地建灵光寺。从寺后而上,有一女关最险,言一女当关,莫之能越也。”

三月初一,徐霞客沿着凤羽河逆流而上,前往凤羽考察。一进入凤羽坝子,但见群山滴翠,碧溪醉人,花红柳绿,蝶舞莺啼,鸡鸣犬吠,山歌互答,令其兴奋不已,触景生情,赞美之词溢于言表:“皆良田接睦,绾谷成村。曲峡通幽入,灵皋夹水居,古之朱陈村,桃花源,寥落已尽,而犹留此一奥,亦大奇事也。”

徐霞客到凤羽后,得到当地土巡司尹忠的盛情接待。尹忠不但全家热情好客,而且招待宾客的方式极富情趣,特别是在饮宴徐霞客的时候,不是“设鼓吹”(即让人吹唢呐)增添热闹气氛,就是“阵乐为胡舞”以助酒兴。第二天,尹忠备马数骑,邀徐霞客游当地的西山、白王寨、关坪等地,并对鸟吊山进行了探访:“凤羽,一名鸟吊山,每岁九月,鸟千万为群,来集坪间,皆此地所无者。土人举火,鸟辄投之。”尹巡司对徐霞客十分敬佩,每到一处都是亲自陪同,热心接待,并两次与徐霞客同游清源洞。徐霞客对清源洞的水源水温、地质地貌作了考察:“忽见一水自壑底出,即东涧之上流,出自洞下者也。亟下壑底,睹其水自南穴出,涌而北流成溪。其上崖间一穴,大仅二三尺,亦北向,上书‘清源洞’三字,为邓川缙绅杨南金笔。”随后几天,徐霞客在尹忠陪伴下,走包大邑(起凤村),登凤羽南高岭,品铁甲“孩儿茶”(又称黑儿茶),体验白族清明习俗,并对“孩儿茶”赞不绝口,道其:“清热化痰,生津止渴点水飨客,茶色若胭脂而无味。”

三月初八日,徐霞客道别尹巡司,返回洱源南门,一路南行,经九气台、练城、巡检司,沿弥苴河南下邓川。洱源坝子的弥苴河、凤羽河、海尾河汇聚下山口,从下山口流出的淙淙清泉,经弥苴右江汇入洱海。下山口地势极为险要,东边的灵应山余脉与西边的天马山之间,形成一条普陀崆峡谷(又称龙马涧),峡深崖陡,水流湍急,怪石嶙峋。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写道:“江流捣崆中愈骤,崆中石耸突而激湍,或为横槛以扼之,或为夹门以束之,或为龃龉,或为剑戟,或为犀象,或为鸷鸟,百态以极其搏截之势;而水终不为所阻,或跨而出之,或穿而过之,或挟而潆之,百状以尽超越之观。”

(杨灿华 摄)

当徐霞客到达西湖时,被其山光水色和荷花渔村所陶醉。特别是坝子的西部,青山绿水,秀丽如同江南水乡。徐霞客在如叶的小舟上,放眼西湖,兴趣盎然。他用诗一般瑰丽的语言,极其生动地描绘了西湖的湖光水色:“湖中菱蒲泛泛,多有连芜为畦,植柳为岸,而结庐于中者。汀水边平地港相间,曲折成趣,深处则旷然展镜,夹处则窅然罨画彩色杂陈的画,翛翛风景天成,无拘无束有江南风景;而外有四山环翠,觉西子湖又反出其下也。湖中渚田甚沃,种蒜大如拳而味异,罂粟花连畴接陇于黛柳镜波之间,景趣殊胜。”《滇游日记》凸现出的西湖美景,恰似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旖旎迷人,美不胜收。

“平生只负云山梦,一步能空天下山。”徐霞客在洱源境内游历时间达22天,于农历三月十日离开洱源前往大理。可惜的是,《滇游日记》的洱源之行有所遗失(二月二十五日至月终俱缺),一些精美的文字无法再现。两年后,即崇祯十四年(1641年)徐霞客因“身染沉疴”与世长辞。

徐霞客的游记,与其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人们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读他在洱源的游记,使人感到真与美的享受,心中油然升起对他的敬意之情。

文旅头条通讯员 杨盈川 文

部分图片由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洱源县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