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理 正当时】跟着非遗游大理 打卡别样新玩法(四)

夏末初秋的大理,不仅可以登高赏秋,还可以于游玩间体验大理各地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一起越过苍山,走进大理的漾濞、永平和云龙,沉浸式感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漾濞县

漾濞,一块充满少数民族风情的土地,参天的核桃树遮阴蔽日,异域的调子激昂热烈,石门关险如天堑……探索漾濞,带来的总是未知与激情。

漾濞县城人和广场/石门关景区(体验漾濞彝族打歌)

夜幕降临后的人和广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几乎每天晚上,人和广场都会组织打歌,可见漾濞人对打歌的热爱。

漾濞彝族打歌的特色鲜明,以竹笛为主要伴奏乐器,舞蹈以脚上动作变化为主,跳至高潮时有转身拍手、下蹲跳跃等弧度较大的动作,节奏也随之加快,热烈而欢快。

除了人和广场,如果您在石门关景区的温泉酒店留宿,也可以参与景区内组织的打歌,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传授打歌技巧,让您尽情体验苍山西坡夜色下的狂欢。

体验地点:漾濞县城人和广场/漾濞县石门关景区

鸡街乡新寨村大刀舞传习所(体验漾濞彝族大刀舞)

在以鸡街地区为中心的彝族村寨内,流传着漾濞有名的传统民族舞蹈——大刀舞,这是一种民间兵器舞,舞蹈中所用“大刀”属于古代兵器的一种,又名“春秋刀”,经过历史的长河演变为舞蹈道具。

如今的大刀舞还保留着15种耍法,通常与打歌同台表演,舞动起来气势恢宏,往往能将打歌场的气氛推至高潮,寄托着彝族人驱邪气、除歪风的美好意愿。在鸡街乡新寨村,有一所大刀舞传习所,不仅能够看到传承人们交流大刀舞的技巧,还能亲身上阵,体验一把大刀舞的虎虎生威之意。

体验地点:漾濞县鸡街乡新寨村村委会

龙潭乡彝族刺绣扶贫工坊(体验漾濞彝族刺绣)

漾濞彝族手工刺绣的传承历史悠久,传承方式多为家族内部口耳相传,以色彩艳丽、构图精美著称,所绣图案多为动物、树木、花、鸟等,还有少数的抽象几何纹样,再加上少许银饰点缀,充满了浓厚的彝族风格。

彝族的小姑娘们在七、八岁时就会开始学习刺绣,并随着年龄的增长,绣制的作品也从易至难,多为绣花挎包、绣花钱包、刺绣裹背、绣花鞋等实用制品。如果有机会,请来这里给自己绣一个独一无二的彝族刺绣作品吧!

体验地点:漾濞彝族自治县龙潭乡龙潭村四古么村民小组14号

永平县

古老,是永平的韵味。约两千年前开通的“西南丝绸之路”从这里蜿蜒而过,留下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嘎蒙卡兜舞传习所(体验永平嘎蒙卡兜舞)

嘎蒙卡兜舞是集歌、舞、芦笙吹奏等为一体的苗族传统舞蹈,又被称为“蚩尤之舞”“葛天舞”,主要流传于大理州永平县龙街镇安吉村,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嘎蒙卡兜舞由芦笙吹奏者领舞,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急迫,变化起伏,错落有致,不受性别、年龄、人数的限制,体现了安吉苗族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观看和体验嘎蒙卡兜舞,能最直观地感受苗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会安吉苗族人豪迈与自信。

体验地点:永平县龙街镇安吉村

懿芙蓉永平黄焖鸡(品尝永平黄焖鸡)

永平黄焖鸡的烹制,是当地群众结合饮食习惯世代相传、完善的一种独特烹制技艺,看似简单,实则每道工序都包含着厨师多年的烹饪经验和技巧,食材、火候、调料配比都极为重要。

永平黄焖鸡起源于茶马古道,因其烹制快捷、色鲜味美而受到沿路商贾旅人的交口称赞。如今的“永平黄焖鸡”已经发展成为具有浓郁的永平地方民族风味的特色菜肴,广受众多食客的青睐,来了永平,怎么能不尝一尝黄焖鸡呢?

体验地点:永平县博南镇永泰路懿芙蓉(小王黄焖鸡分店)

永平彝族龙竹酒制作技艺传习所(体验永平彝族龙竹酒制作技艺)

永平彝族龙竹酒的酿造历史悠久,有着“活竹种酒”的传统酿造技术,往往讲究先酿酒,再将储存了5—8年的基酒倒入茁壮生长的龙竹中,任由基酒在鲜活的竹子中自然“生长”6—8个月,进行二次发酵。

其独特之处在于,酒与竹相融后,去除了酒中刺激的辛辣之气,并融合了清醇竹香,口感温润绵甜,色泽浅碧,宛如美玉。如果能去到永平彝族龙竹酒制作技艺传习所,不仅能品龙竹酒,还能体验烈酒注入青竹的奇妙过程,错过岂不可惜?

体验地点:永平县水泄乡乐把村永平彝族龙竹酒制作技艺传习所

云龙县

云龙,物产丰富的江边之地,也是一块孕育艺术的热土,曾因盐而繁荣,最终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古代工业文明。

云龙耳子歌传习所(欣赏云龙耳子歌)

耳子歌”主要留存于云龙县检槽乡、关坪乡、诺邓镇一带,是一种具有傩文化特征的白族传统舞蹈艺术。“耳子歌”系白语,意为“哑巴跳的舞蹈”,表演有严格的禁忌,一般只在结婚或建新房时演出。表演队伍一般由10名男性组成,分别要扮演老倌、耳子、耳子媳妇、春官、郎中、指点人,指点人即为全场表演的指挥者。

“耳子歌”表演分三节,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故事情节和一定表演程式的原始舞蹈,兼具“原始性、仪式性、戏剧性、舞蹈性”等特质,是大理白族民间傩文化的鲜活范例,值得了解与观赏。

体验地点:云龙县检槽乡清朗村传习所

白族吹吹腔艺术博物馆(欣赏云龙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传承历史悠久,是云龙白族人民的一种重要文化活动形式,是白族独一无二的戏种。吹吹腔又名“唢呐戏”,其伴奏以吹为主,唢呐是吹奏的唯一乐器,此外,还有锣、鼓、钹、镲等打击乐器,演员的唱腔与唢呐或打击乐交替进行,有着“唱时不吹,吹时不唱,唱时不舞,舞时不唱”的特点。

吹吹腔的表演艺术是在白族的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以歌舞见长,步法的舞蹈性浓郁,节奏感鲜明,饶有古典戏风味。为此,云龙县专门修建了“白族吹吹腔艺术博物馆”,为广大吹吹腔艺术爱好者交流传承提供了重要阵地,也给游客提供了一个体验吹吹腔艺术的平台。

体验地点:云龙县功果桥镇云龙楼

诺邓古村(品尝诺邓火腿、诺邓盐)

云龙县在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被称为“比苏”县,意为“产盐的地方”,县境内盐矿资源十分丰富,是云南历史悠久的重要产盐地之一。云龙各家族祖先迁入此地的原因多与井盐生产和经营有关,云龙的古代史也是云南移民文化史、云南工业文明史。

身为重要的盐产地,诺邓选用千年卤井盐进行火腿的腌制,制出的火腿肉质细、油脂薄、瘦肉多,吃起来色、香、味俱全,倍受人们的青睐,成为当地群众各种宴请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只要来到诺邓古村,就可品尝这千年时光孕育的独特美味。

体验地点:云龙县诺邓镇诺邓古村

非遗的魅力来源于时光的沉淀

更来源于文明的光辉

了解非遗

是对我们灿烂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

也是对自身的修炼与提升

跟着非遗游大理

我们在大理等你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罗曼玉 文

漾濞县文化和旅游局 掌心漾濞 永平县文化和旅游局 云龙县文化和旅游局 图

责编 杨奥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