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大理行】行走山水间 共“苍山洱海未了之兴”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丽,“风、花、雪、月”美景闻名遐迩,是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通过多年的努力,如今的大理已建设成为集中国最佳魅力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苍山国家地质公园等多项桂冠于一身的现代化城市,向世界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俗风情和美丽的山水风光,释放着生态大理、幸福大理、乡愁大理的独特魅力。

大理是徐霞客旅行的重要目的地,徐霞客对大理情有独钟,《徐霞客游记》共有60多万字,大理游记有10多万字,占了全书的六分之一。从1638年十二月至1640年初,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徐霞客一直游历于滇西地区,其中有8个月的时间在大理,还留下了“苍山洱海未了之兴”的感慨。

1639年三月初十、初十一,徐霞客的“苍山洱海未了之兴”是那么让人着迷。三月初十:“问老妪,指奇树在村后田间。又半里,至其下。其树高临深岸,而南干半空,矗然挺立,大不及省城土主庙奇树之半,而叶亦差小。其花黄白色,大如莲,亦有十二瓣,按月而闰增一瓣,与省会之说同;但开时香闻远甚,土人谓之“十里香”,则省中所未闻也,榆城有风、花、雪、月四大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上关以此花著。按《志》:榆城异产有木莲花,而不注何地,然他处亦不闻,岂即此耶?花自正月抵二月终乃谢,时已无余瓣,不能闻香见色,惟抚其本辩其叶而已。”

初十一:“其西山麓有蛱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担先趋三塔寺,投何巢阿所栖僧舍,而余独从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驰。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冽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万千,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余在粤西三里城,陆参戎即为余言其异;至此又以时早未花,询土人,或言蛱蝶即其花所变,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类而来,未知孰是。然龙首南北相距不出数里,有此二奇葩,一恨于已落,一恨于未蕊,皆不过一月,而各不相遇。”

三百多年前知名旅游“博主”徐霞客,每天游历结束,都会把所见、所闻、所得记录下来,让我们循着《徐霞客游记》,继续在几百年间来回“穿越”吧。

在“穿越”过程中,看到徐霞客虽然在1639年三月初十、初十一这两天留下了“……一恨于已落,一恨于未蕊,皆不过一月,而各不相遇……”的“苍山洱海未了之兴”,却也让我们看到了三百多年前大理的生物多样性。

苍山洱海国家级保护区位于大理州境内,地处滇西“三江并流”区域,垂直气候带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世界生物多样性重要地区之一。

苍山不仅是大理地区的生态屏障,也是滇西北、横断山脉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同时也是人文历史遗迹的所在地,更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2014年,苍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名录,获得了世界地质公园新成员授牌。地球生物经历了二十余次濒临灭绝的磨难,滇西北无数生灵躲过了第四季冰期的浩劫,这些生物是人类仅存的“共栖物”,怎样认识它们、对待它们、保护它们值得我们思考。

孔子曾说过要“多识鸟兽鱼虫”,而徐霞客做到了知行合一。今天,物质文明在快速发展,而许多物种正在加速灭绝,让我们跟着《徐霞客游记》发现身边精彩的自然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那么自然也会爱上我们。

文旅头条通讯员 钱秀珍 文

王泽航 雷世勤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