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考古工作主要从二十世纪60年代玉溪窑址的发现开始,至今已有60年历史。这60年来,玉溪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是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及宋代(大理国时期)的考古中取得重大发现,其中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甘棠箐遗址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时甘棠箐遗址还被评为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通海兴义遗址发掘被评为田野考古奖一等奖。这些考古成绩,不仅凝聚了玉溪几代考古人的心血,也还原了玉溪从古至今的部分历史。
(江川甘棠箐遗址)
化石方面的主要收获
玉溪发现的化石主要是澄江动物化石群、恐龙化石和哺乳类及其它化石。
(一)澄江动物化石群
澄江动物化石群首先是1984年7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在澄江帽天山西坡发现,距今5.3亿年。动物群达40多个门类,180余种动物,有大量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以及现在还难以归入任何已知动物门的化石。主要由多门类的无脊椎动物化石组成。从低等的海绵动物到高等脊索动物,几乎所有的现存动物门,还有许多现在已经灭绝的动物类群,都可以在澄江动物群中找到它们各自的代表。澄江动物化石群是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动物化石宝库,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为此澄江也被誉为“世界古生物圣地”。
(二)恐龙化石
(恐龙化石)
恐龙化石在易门、峨山、江川、澄江等地均有发现,主要分布在易门脚家店、峨山富良棚乡的西舍迭、统邑村、李子树村、迭舍莫村。其中易门脚家店发现的恐龙新属种有“杨氏易门龙”“易门彩云龙”“科氏玉溪龙”。
易门恐龙化石是1987年易门二中化学教师李长有在脚家店的大腊主村附近发现。1987年8月—9月,由云南省博物馆、玉溪地区文物管理所、易门县文化馆组队发掘,共出土恐龙化石11个个体。是云南首次发现勺齿类恐龙化石,命名为“杨氏易门龙”,距今约1.8亿年。1993年12月至1994年5月进行第二次正式发掘,获化石3个大套箱、7个小箱,共有10余个个体,其中有3具恐龙化石保存率在70%以上。这是在云南考古中首次采用“套箱技术”。2013年10月初至11月中旬,市、县文物部门对雨水冲刷后暴露出来的3个化石点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获取了200多件标本。其中获取的3具恐龙化石标本,2具为常见的原蜥脚类,另一具恐龙头骨化石标本与众不同,经云南大学脊椎动物演化研究院研究,2022年3月确认为1.9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的有甲类恐龙化石骨架,为新属种,取名“科氏玉溪龙”。另外2020年12月,确认了一新属种“易门彩云龙”。
(恐龙化石抢救性清理)
1993年玉溪市文管所在峨山富良棚乡西舍迭发掘出一具恐龙化石标本,保存极其完整。2018年云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古人类研究所在富良棚乡一带发现了大量恐龙化石,包括体骨、内骨、肢股和脊椎等碎块化石。2021年市文管所调查时在统邑村、李子树村、迭舍莫村又发现恐龙化石。
2009年,在江川安化乡旧村以北小庙山东南坡,当地一村民挖山建屋时发现化石,从断面裸露化石和当事人提供的一节脊椎化石分析,确定是恐龙化石遗址,分布范围尚不清楚。此遗址是江川发现的第一个恐龙化石遗址。
1998年,华宁宁州红皮寨村村民在村北400米处,发现了恐龙尾椎、牙齿化石,确定为登楼山恐龙化石点,这是华宁至今发现的唯一一处恐龙化石点。
近年在澄江广龙天头山也发现了恐龙化石,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调查了解。
(三)哺乳类及其它化石
(富良棚红石岩岩厦遗址出土化石 梁建荣 摄)
玉溪发现的哺乳类及其它化石主要在华宁、江川、通海、峨山等地。
首次发现哺乳类化石是1968年红塔区右所农民卢家富在巍家坟挖煤时发现一颗嵌齿象牙左下牙化石,经古生物专家鉴定年代为晚上新世。
华宁发现的哺乳类及其它化石是在1982年和1984年,云南省考古所张兴永、胡友恒等到华宁调查收集到一些哺乳类和鱼类化石。哺乳类化石包括偶蹄类的猪、奇蹄类的獏和长鼻类的嵌齿象。鱼类化石标本有三个脊椎骨。此区域称为华宁动物群。华宁盆地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其时代可靠,为晚中新世的小龙潭动物群分布区。我国南方具代表性的上中新统仅有开远小龙潭组,华宁上新统的确立,扩大了小龙潭组的地理分布,在地层上具有一定意义,为寻找新的古猿化石产地提供了可能的信息。2009年三普时,杨杰、杨庆科等在华宁县法果村马格邓大洞调查发现豪猪、猴、东方剑齿象、豹子、熊、犀牛、獏、猪、鹿、牛、羊龟板等动物牙齿及骨骼化石,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期。
1986年6月,张兴永、赵云龙、蒋天忠在江川、通海进行古生物和新石器考古调查。在江川雄关普兴平处征集到古象臼齿(右下第三臼齿)一件,这是江川首次发现古象化石。与开远晚中新世地层中出土的小龙潭嵌齿象类似,这种象也产在华宁县晚中新世的向阳褐煤层里,所以雄关嵌齿象的时代可能是晚中新世,为在该地区寻长人类远祖腊玛古猿化石提供了可能的信息。在江川雄关麦冲螺蛳山新发现狗、羊两种驯养动物骨骼。另外在通海河西小龙潭从群众中收集到鱼类、鹿两种动物化石,据报告记载,1981年—1983年,云南省地矿局地质陈列馆杨正纯等在通海河西小龙潭调查时采集到螺蚌、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共计20多种化石。
1984年4月和1986年6月,在江川路居甘棠箐采集到早更新世哺乳类化石标本,包括猪、鹿、牛类。1989年2月、11月省、地、县联合考察队在甘棠箐进行试掘和正式发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化石,除龟、蚌、鱼、鸟等外还有鹿、麂、猪、牛、中国犀、剑齿象、猫、弥猴、河狸、田鼠、食肉类等。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2018年,由云南省考古所刘建辉领队,省、市、县文物部门联合对甘棠箐遗址进行第二、三次正式发掘,出土了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多为古人狩猎对象的食草类动物,初步鉴定大哺乳动物有猫、猕猴、剑齿象、犀、猪、鹿、麂、牛等,还有大量小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和无脊椎动物化石。很多动物化石上保存有人类切割、砍砸痕迹和动物啃咬痕迹。年代大约为早更新世。
(江川甘棠箐出土的动物化石)
从初步观察鉴定的动物化石来看,江川动物群和元谋动物群有很多相似性,研究认为其时代可能与早更新世元谋组地层相当,从而增加了寻找早期人类方向。
1985年通海县文化馆吴建伟到杨广大兴水城村调查征集到鹿、貘两种化石。1986年6月调查采集到大熊猫、鬣狗、猪等化石及三件烧骨标本。这是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在通海的第一次记录,为通海史前考古提供了重要线索。
峨山县发现的动物化石基本都集中在塔甸、富良棚乡一带。1991年1月,白子麒、王国辉、申利祥等在老龙洞发现鹿、牛等多种哺乳类化石。1991年2月,云南省博物馆张兴永、高峰、玉溪地区白子麒、王国辉和峨山县文化局代玉生等在老龙洞勘探,出土化石标本97件,包括鸟类3件,哺乳类94件(牙齿和角)及10余公斤碎骨片。老龙洞哺乳动物群计有5目13科16种以上,有竹鼠、豪猪、弥猴、黑熊、巨貘、中国犀牛、鹿、麂、牛等。其性质属于我国南方中——晚更新世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从属种看除巨貘和中国犀为绝灭种外,其余均为现生种,其时代应为晚更新世晚期,具体有待C14测年来验证。
2021年7月,玉溪市文管所李洪海、梁建荣等和县文管所在峨山县富良棚乡西北哈木白山最北端一块山体缺口处发现红石岩岩厦遗址,发现动物化石,经中国社科院古脊椎及古人类研究所杨石霞及云南省考古所高峰鉴定,动物有鹿、猪、豪猪、牛、长臂猿等十多个物种,年代大概在8000——12000年之间。
玉溪境内发现大量的不同类别的古生物化石,对研究古生物早期进化过程、玉溪古地理环境、古人类生存环境,狩猎行为方式以及古人类食物来源等提供了宝贵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玉溪考古大事记十项
1.1972年,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第一次发掘;
2.1984年,玉溪市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
3.1986年,玉溪窑址发掘;
4.1991年—1992年,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
5.2006年—2011年,澄江金莲山古墓群先后四次发掘,学山遗址发掘;
6.2008年—2011年,玉溪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7.2012年,通海白塔心山火葬墓抢救性发掘;
8.2014年—2015年,江川甘棠箐遗址第二次发掘,2018年—2019年第三次发掘。201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2年被评为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9.2015年—2016年,通海兴义遗址发掘;2018年获田野考古奖一等奖。
10.2016年—2017年,三湖区域考古调查发现大量贝丘遗址。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王艳华 通讯员 张琼梅 文
玉溪市文物管理所 图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