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达松:为了大山里的孩子

“我会坚持把‘凤凰助学’做下去,为孩子们圆大学梦尽绵薄之力……”8月27日上午,在永仁一中报告厅举行的“凤凰助学金”发放仪式上,今年87岁的退休教师梁达松话音未落,现场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1957年,来自广东省信宜市的梁达松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来到云南省永仁县,成为一名中学教师,扎根彝乡60多年。退休后,他仍心系彝乡,设立“凤凰助学金”,用余热温暖着彝山深处的孩子。

(梁达松为学生颁发“凤凰助学金”。拍摄时间:2022年8月27日)

作为“凤凰助学金”的发起人,退休后在广州定居的他,11年来他8次从广州千里迢迢回来,给同学们上“最后一课”,并为他们发放助学金。作为一名受助者,永仁一中高229班学生罗顺秀坚定地说:“特别感谢梁老师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一定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像梁达松老师一样的人。”

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如今已是满头银丝的老人,梁达松的一辈子和一生情,都奉献给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生流动大,为让大山里的孩子完成学业,梁达松多次到村寨动员学生复学。1958年,正在永仁中学上初中的符国元由于家里极度贫困,先后3次辍学。他每次辍学,班主任梁达松都会徒步10多里山路到他家,做他父母的思想工作。

(永仁县2022年“凤凰助学金”发放仪式。拍摄时间:2022年8月27日)

“那时候家里实在太穷,每月6元钱的伙食费都拿不出来,也想退学回去挣工分,为父母减轻点负担。”符国元感慨地回忆说:“梁老师对我父母说‘读书改变命运!孩子我先领回学校,伙食费我来想办法’。”之后符国元才得以继续求学。

“梁老师是我一辈子的恩师,没有他,我也成不了国家干部。”已经从四川省攀枝花市市政工程管理处退休的符国元动情地对记者说。

与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打交道久了,梁达松渐渐从这些孩子身上感悟到了他们的坚韧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一次次慷慨解囊,用心呵护大山里的孩子。

(梁达松与获得“凤凰助学金”的学生和家长座谈。拍摄时间:2022年8月27日)

在36年的从教生涯中,梁达松有很多次可以离开永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工作的机会,但他都一一放弃了。他总是说:“大山里的孩子需要我,我也热爱这里,舍不得离开。”

1984年5月,梁达松的母亲与世长辞,梁达松也未能回家尽孝。他只能对着家乡的方向跪拜,希望母亲在天之灵能宽恕自己。“我也特别希望能回到生我养我的广东老家,回到我久违的故土,送母亲最后一程。但逝者已去,永仁一中的孩子们已到高考的最后冲刺阶段,我不能撇下不管。知儿莫如母,母亲一定会理解我的。”梁达松说。

(梁达松回忆任教时的往事。拍摄时间:2016年4月10日)

“人生易老事业嫩,老骥还要自奋蹄。虽然退休了我也要为永仁的教育事业继续作奉献。”2012年,为了兑现退休时说的这句感言,梁达松积极倡导并设立了“凤凰助学金”,他每年捐资不少于1.2万元,并四处奔走倡议社会人士捐款。

众人拾柴火焰高,涓涓细流成江河。“凤凰助学金”至今已募集到230多万元资金(含政府注入资金),奖励资助了永仁一中148名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校园,每年资助名额从过去的10名增至20名,每人的助学金由过去(人均)2000元增加到8000元。

“我父亲曾说‘要帮助大山里的孩子改变命运’,这是父亲一直坚守的初心。”梁达松的女儿梁丽敏说:“当父亲干不动时,我会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把父亲坚守的事情做下去。”

(梁达松荣获“云岭楷模”荣誉称号。拍摄时间:2015年9月23日)

梁达松曾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云南省道德模范、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岭楷模”称号、云南省脱贫攻坚“社会扶贫模范”等荣誉。

来源 云上楚雄新闻综合客户端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