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洱源:文化浸润聚同心 培根铸魂促团结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近年来,洱源县凤翔村以凤翔书院为文化阵地,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顺应时代变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国传统村落”凤翔村地处南方丝绸之路西线“蜀身毒道”和滇藏线“茶马古道”交汇点上,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省级传统文化保护区”凤羽镇的核心区域。村内的凤翔书院,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浪穹县志略》记载:“凤翔书院,在城西南四十里凤羽乡,雍正四年(1726)知县张坦捐设”,比大理地区著名的西云书院还早151年,是历代民族团结、文化共荣的文明见证。其办学宗旨“先德行而后文艺”,包容开放、治学严谨、教育有方而名扬十里八乡,不仅吸引了邻近的学子,甚至连漾濞、云龙、鹤庆、剑川等县的各族学子也慕名而来,在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同时,培育出了不少驰名四方的明理饱学之士。清代出过张绰、施化理、赵辉璧、施寿椿4位进士和张大观、赵一鹤、施彦品、金一洪等11个举人。近现代以来,也有不少响誉全国的志士仁人曾就读于凤翔书院,其中就有“苍洱英烈”施介,“世纪学人”马曜、“民间文艺大家”杨亮才、“布衣大师”张文勋等人,影响深远。凤翔书院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幻,谱写了守护中华文脉人文蔚起的壮歌,铭刻着各族儿女交往交流交融的记忆,烙印下各族同胞团结奋斗的精神追求。

从2019年开始,凤翔村共投入380万元对凤翔书院按照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全面修复,并于2020年底完成修缮工作,内设“红色书屋”“诗书画协会工作室”“诗书画展厅”“非遗展览室”“民俗文化陈列室”“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将其打造成以“弘扬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融合、增强文化认同”为宗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


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平台 坚定文化自信

凤翔村以凤翔书院内的“红色书屋”为依托,搭建起“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阅读平台。红色书屋藏书6000多册,包括《施滉传》《苍洱英杰施介》《学冠琼林:纪念马曜教授逝世十二周年文集》《情系大理——杨亮才卷》《心影屐痕:张文勋的学术人生》等颇具家国情怀的作品,既强化灌输引导,又注重熏陶内化,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也让读者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红色书屋不仅为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一个高品质的场所,更为红色文化在青少年学生中的弘扬与传承提供了一个可凭靠的实体空间,悄然掀起了一股阅读红色书籍的热潮,每年慕名前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人数达15万以上。《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星星之火》等一册册红色经典,传播着烈士的献身精神,弘扬着爱国的主旋律,播撒着红色的种子,激发出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文化自信磅礴力量。




以弘扬书画艺术为载体 增强文化自觉

凤翔村以凤翔书院内的“诗书画协会工作室”“诗书画展厅”为依托,引导广大书画爱好者在周末免费辅导学生诗词书画创作、在孔子诞辰举办“致敬先师传承文明”祭孔典礼,以及“墙画乡土风情助力乡村振兴”等文化公益活动,组织了6场以“爱传递梦飞扬”为主题的义卖字画赈灾会,为各族群众义务赠写对联5000多幅。积极拓宽渠道、丰富形式,加强与省内外书画名家的交流学习,组织举办“我是一颗石榴籽”“翰墨丹青颂祖国”“书党史画团结”“同心拥抱新时代”“携手奋进跟党走”等主题鲜明书画作品展,共展出作品250多件,将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通过书画艺术形式深刻形象地表达出来。吸引了天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云南艺术学院“乡村实践”团队和大理大学师生等纷纷到此参观考察交流学习,在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交融的文化自觉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非遗传承展示为媒介 提升文化自强

凤翔村以凤翔书院内的“非遗展览室”“民俗文化陈列室”为依托,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形式、内容和传承上蕴含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心挑选优秀非遗代表性项目吹吹腔戏、唢呐吹打乐、洞经音乐、乳扇制作技艺、砚台制作技艺等21项进行现场展示展演,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让民众在共享非遗保护成果的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非遗代表性项目得以广泛宣传、推介和传播:“霸王鞭舞”参加大理州“大家乐”体育健身操、广场舞比赛荣获金奖,参加全国广场舞集中展演获得荣誉证书,并相继获得“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彩云奖”和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铜奖”;凤羽砚被评为“云南60大伴手礼”之一,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代表作品“九龙砚”“龙腾砚”分别被昆明世博园中国馆、云南民族博物馆作为精品收藏;清源洞会、栽秧会、田家乐、火把节等民俗活动引来50多家省内外各种媒体纷纷报道。通过普及非遗知识、挖掘非遗内涵和研讨非遗实践,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和共同繁荣释放文化自强的正能量。




以增进和谐共融为纽带 力促文化大同

凤翔村以凤翔书院内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为依托,推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认同,精心组织“学习‘郑家庄样本’经验”“农耕文化传承分享”“家风故事宣讲”“文化创意交流”“洞经音乐沙龙”“汉白双语朗诵经典”“‘徐霞客与凤羽’研讨”等专题活动31场次,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安排2名本地历史文化学者专门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介绍凤羽保存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富有情趣的民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以及凤羽读书人的“乡贤文化”和 “家国情怀”,使凤翔书院成为承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传统文化保护区”乡愁的网红打卡点,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3万多人次。通过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作用,促进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相融共生的文化大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发展。




凤翔村充分发挥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创新非遗推广模式、支持民族优秀文化发展,在传承中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亲和力、吸引力、说服力,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人民群众中的情感认同和理论认同,用正能量引领文化消费、占领思想文化高地;不断增强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传、学、做”活动,激发广大群众向善向美向上的正能量,不断奏响讴歌新时代、建功新时代的最强音。通过将凤翔书院打造为闻名遐迩的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核心研学游基地,以典型带动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周边,吸引各族群众纷至沓来,在耳濡目染中陶冶共同的文化信仰、恒久的国家信念与深厚的民族信心,共同浇灌民族团结的种子,进一步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来源 洱源县凤羽镇人民政府

责编 代汪媛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