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品出滇 寻找云南好茶系列报道——
近日,一则“雨林古茶坊老班章品鉴会虚假宣传”的新闻受到很大关注。雨林古茶坊的“踩雷”,搅动的不仅是近年来热度持续走高的老班章茶,更是整个普洱茶市场。一时间,质疑、怒斥、声讨……众声喧哗。
在雨林古茶坊“老班章虚假宣传”的背后,普洱茶行业存在的乱象似乎从未消停。最近,央视再次重磅曝光了普洱茶乱象,《经济半小时》栏目称普洱茶价格极度"疯狂",30元的茶竟卖到1300元,甚至有业者直言:市场上90%古树茶产品被造假。
其实,种种事件下所引爆的信任和利润问题,早已成为行业痛点。乱象频发致使消费者对普洱茶价格与品质不信任。站在了悬崖边的普洱茶亟待一次彻底的“革命”。
走访:价格、品质参差不奇
不同于标准产品的统一价格,在茶叶市场上,同款产品的销售价格差异很大,其中以古树茶的价格差异最为突出。日前,记者走访了昆明的几大茶叶市场后发现,同一款古树茶价格参差不齐,一位销售人员见到记者后,开始推销一款“易武古茶”:“我们这个是正宗的古树茶,一饼要2000元。”而在另一家店,同一款茶的价格只为80元。
价格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一家茶店的老板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古树茶的说法是近些年流行起来的,不少商家发现消费者十分偏爱古树茶,便将一些不明源头的茶叶包装成古树茶,“赋予”这些茶一个历史悠久的故事,茶的卖价就翻了好几倍。
通过对多家茶叶市场的走访,记者发现,关于古茶树的标榜也是随处可见,记者在雄达茶城采访时,一家普洱茶经销商直言:“了解普洱茶的人都知道,每年普洱茶产量就是10多万吨,而古树茶产量不超过5000吨,现在市场上每家都说自己是古树茶,哪里有这么多呢?消费者购买到‘假古树茶’的可能性在90%以上。”
市场:表面繁荣的古树茶市场
提到古树茶市场的乱象,勐库戎氏茶业公司企划部经理郭彬有些无奈,“今年春茶采摘季节的主角是古树名山茶。一些根本就没有茶园也无茶树的制茶者,纷纷来到名山、古树前举牌照相,一通乱拍后,丢下成堆的各式牌子走人了。”
截止到2017年,云南省种植的茶园总面积620万亩,其中古茶园的面积为65万亩。古茶园的产量仅占总产茶量的4%。价格混乱、品质参差不齐……众多乱象的背后是过度炒作古树茶的结果。
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何青元则认为,古树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商家被利益驱使,无限放大茶树的树龄,把几百年的树龄吹成千年以上的树龄,这是对消费者的欺骗。
郭彬直言,一些商家带上胡乱收购来的茶叶就下山卖茶去了,表面看很热闹,价格也被炒的很高,但最终交易的却很少,以次充好的现象通过上茶山等各种自我宣传和表演被“真实化”,这些行为都将极大损害整个普洱茶行业的声誉。
观点:解决行业痛点才能“除根”
如果说过度炒作古树名山茶是乱象爆发的原因之一,那茶企造假这一有违经营道德的行为更是令人侧目。2017年,勐海雨林古茶坊茶业以“108棵珍稀古茶树”亮相广州,不到一年就被爆出“老班章虚假宣传”,普洱茶企的诚信问题也浮出水面。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古树茶专业人士表示,“大部分消费者所购买的山头茶、古树茶,都是假的。虽然云南的古茶园产量不少,但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连绵不尽的大山里,古茶园只是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
对于行业而言,一方面要面对稀缺的古树茶资源与市场供给关系的严重不对等,一方面面临茶企造假对行业所造成的信任危机。普洱茶如何形成一个稳定成熟的市场格局,让消费者放心地去买“物有所值”的产品,已经成为行业必须要直面的问题。普洱茶行业如何破局,我们将通过系列报道为大家呈现,敬请关注……
延伸阅读:
什么是古茶树?
古茶树这一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11年,西双版纳出台了第一部《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将种植树龄超过一百年以上的定名为古茶树。
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何青元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古茶树这个概念是随着市场而自然形成的,过去没有这样的说法,只知道茶树的一个种植资源说法,2011年西双版纳出台了第一部《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里面要定义古茶树的概念,通过广泛征求茶人、茶商还有各方面的一些意见,最后形成种植树龄超过一百年以上的就定名为古茶树。种植这些古茶树还存活的,范围相对集中,形成的茶园就叫古茶园。”
他认为,对于市场上标榜的“千年古树茶”,只是宣传噱头,市场上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千年古树茶产品。但茶树树龄的判定并不容易,目前茶商所传的古树树龄大多是自己估测,没有经过专家鉴定。而名山古树的相对稀缺,也造成市场上普洱茶模仿、造假、售假行为猖獗。
云报旅游文化传媒 余雪彬
责编 李沛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