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精神、传承和民族团结 五华区大中小学开学第一课这样上

“成春堂,寓意‘着手成春’。1912年2月14日,聂耳就出生在这里。今天,我和大家讲讲我的外公聂耳的成长故事。”近日,在五华区开展的“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学第一课活动上,聂耳侄外孙青山等特约嘉宾通过线上视频的方式,带领辖区11万师生一同走进聂耳的生活、学习,回顾国之歌者的激扬人生。

上好开学第一课犹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新学期里,五华区充分利用现有红色教育资源,在五华区长春小学、昆明市第二中学、昆明学院三所聂耳母校,以 “入队、入团、入党”人生三部曲为切入点,用行走的思政课教育方式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传国歌精神、承复兴大任的责任担当,引导少年儿童集结在星星火炬旗帜下,以胸前的红领巾为荣,牢固树立“五观”,增强“五个认同”“四个与共”观念,自觉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守护者”“传承者”与“践行者”,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918年,聂耳6岁。在这一年的春天,长春小学有了一位叫聂守信的学生。在长春小学学习的聂耳非常勤奋,不管天阴下雨,甚至是下大雪,他都坚持到学校上课,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小聂耳非常喜欢他的老师杨实之,在杨老师的启迪和帮助下,聂耳在小学的时候就学会了吹笛子、拉二胡、弹三弦、弹月琴……”跟随青山,看着长春小学充满年代感的“学堂巷道”,感受着小聂耳所处时代的学堂和时代风貌,聂耳的童年故事一幕幕出现在孩子们眼前。

长春小学始建于1908年,1918年至1921年,人民音乐家聂耳就读于长春小学的前身昆明县立师范附属小学,度过了人生重要的启蒙阶段。紧扣“为社会而生”的校训创建校园红色文化,长春小学以聂耳文化为核心着打造“博采众长 春融万物”的校园精神,围绕“传承发扬聂耳精神 讲好国歌与聂耳的故事”激发全校师生增强文化自信,在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和特色办学的基础上,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不断让新时代民族工作在学校创新推进。

沿着昆明老街一路上坡,富春街上的昆明市第二中学,便是1925年聂耳高小毕业后考入的“云南第一联合中学”。“在学校里,聂耳与你们是同龄人,我和大家讲一讲聂耳勤奋读书、爱好多样、志向高远的故事。”学校邀请同样为校友的昆明市政府参事、文化传播学者周忻作为聂耳故事的宣讲人,从聂耳的人生和国歌中提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核,将聂耳的爱国主义光辉事迹传递给同学们。

“作为即将加入共青团的我们,一定会以聂耳为榜样,好好学习、拓宽眼界,随时准备着挑起国家重担,完成国家赋予青年的使命。”在一个个的宣讲故事中,昆二中学子仿佛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站在了聂耳的面前,与英雄对话。

1927年至1930年,聂耳就读于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如今,这里是昆明学院的老校区。“聂耳在这里读书的时候,不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奔走于音乐活动一线,还结识了李国柱、艾思奇等良师益友,参加‘读书会’和‘青年努力会’,努力汲取着马列主义的理论精华。”在昆明学院学生校友的讲述中,同学们了解到就是在这里,聂耳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立下了“要写一首中国的《马赛曲》”的高远志向……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开启侵华战争。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的危难时刻,21岁的聂耳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用音乐作为武器,唤起中华民族奋勇抵抗的革命道路。“开学第一课来的非常及时,这给我们紧了紧弦,让我们在学习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每天在校园里看到聂耳的雕像,都会时刻鞭策着我们不能忘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的使命和担当。”昆明学院的同学们纷纷表示。

42分钟的“开学第一课”,从甬道街的成春堂,一路行走长春小学、昆明市第二中学以及昆明学院,聂耳故居以及三所百年母校见证了聂耳在童年、少年、青年的18年人生中在五华区的足迹,也在同学们心中种下爱党爱国的红色种子。“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不仅是云南光荣的革命传统,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不仅是在讲述中国人的敢于担当,奋勇向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更是当代青年人的使命和担当。”云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专职副院长杨文顺表示,聂耳精神必将鼓舞中华各族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

来源 云南日报

见习编辑 田薇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