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旅这十年丨云南考古事业蓬勃发展 取得长足进步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高速发展,良好的发展局面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旅游大省的云南,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元的民俗风情,高效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十年来,云南文旅也在发生着多样性的变化,旅游市场秩序不断规范,文旅融合不断深入推进,全域旅游不断升级,科技赋能的文旅新业态、新产品给人们带来更多新的旅行体验,文旅行业服务质量的提升给云南文旅带来了许多赞誉。这十年,是云南文旅人勤奋进取的十年,是值得记录的十年。在此背景下,文旅头条新闻网推出“云南文旅这十年”专题报道,聚焦云南文旅这十年的发展,遇见云南文旅在奋进中未来可期的“模样”!

云南可以说是自然和历史的博物馆,这片古老大地不仅神奇秀丽,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藏。

为了深入探寻了解云南的历史文化宝藏,更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1959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成立。1988年,改名为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考古所”)。2007年,考古所成立东南亚考古研究中心。考古所主要承担云南省境内的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以及地面文物保护工程的勘察设计、技术咨询、科技保护、监督和评估,并对全省各州(市)、县(区)的文物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同时积极开展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文物考古工作。

(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牛虎铜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考古所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做实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做好公共考古工作,同时借助独有的地缘优势,走出去开展对外交流,启动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工作。新时代,云南考古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云南考古事业蓬勃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据考古所党总支书记、所长刘正雄介绍,十年来,考古所持续不断主持组织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成果丰硕。“十三五”以来,考古发掘新增出土编号器物3.4万余件,极大地增加了全省各级文博单位的文物收藏。截至目前,全省国有收藏机构有文物藏品42万件套、78万多单件。其中,一级文物860件,二级2109件,三级18290件。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刘正雄)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所与大理州文物管理所、祥云县文物管理所合作开展的“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考古项目成功入选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4至2015年,考古所与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县文物管理所合作开展江川甘棠箐遗址第二次发掘,2018至2019年进行第三次发掘。“云南江川甘棠箐遗址”考古项目2016年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2年被评为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2015至2016年,考古所与玉溪市文物管理所、通海县文物管理所对通海兴义贝丘遗址进行发掘。该考古发掘项目入围2016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8年获全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

(江川甘棠箐遗址发掘现场)

此外,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在“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其中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祥云大波那墓地12号墓葬)

刘正雄表示,这些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弥补了古代文献对云南记载的不足,有力地促进了云南地方历史和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让云南历史文化脉络更清晰。

(祥云大波那墓地出土铜钺)

文物文化价值得到不断阐释解读

“十年来,云南考古有三个最重要的成就——西南夷考古、滇中文化序列考古和金沙江流域史前文化考古。”考古所党总支委员、副所长戴宗品说。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党总支委员、副所长戴宗品)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述了我国西南地区在秦汉时代的许多部族的地理位置和风俗民情,以及同汉朝的关系,其中就描述了滇王归附汉朝,变国为郡,设官置吏的过程,揭示了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最终形成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必然趋势。

(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滇王之印)

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呈贡天子庙等古滇国墓葬出土的近万件青铜器、金器、玉器等文物中,让人看到了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真实存在的滇国,感受到古滇文化的灿烂和辉煌。未来,考古所将牵头,汇集包括云南、四川、广西和贵州等地的多个考古研究机构,共同推进“考古中国·西南夷考古”项目,不断探寻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基因,梳理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

(通海兴义遗址出土器物)

滇中文化序列考古是对集中分布于西山天子庙遗址、晋宁石寨山遗址、晋宁河泊所遗址、通海海东遗址、通海兴义遗址等十余处滇中地区的包括滇池盆地及玉溪三湖地区(抚仙湖、杞麓湖、星云湖)在内的贝丘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对滇中地区在石寨山、李家山古滇文化之前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填补了滇中地区史前时期的历史空白,碎片的历史环节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理清了滇中地区从新石器晚期到有历史记载的秦汉时期的古代文明发展面貌。

(滇池区域史前聚落考古调查)

金沙江流域史前文化考古,顾名思义就是对金沙江流域史前时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金沙江流域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就是史前先民生存繁衍的理想之地,金沙江干流和发达的支流水系形成的天然通道又成为了青藏高原、西北地区、成都平原、西南地区之间人群迁徙和文化传播的走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金沙江水电开发,考古所配合水电站工程建设,在金沙江流域发掘了堆子遗址、枣子坪遗址、白马口遗址等14处史前遗址,考古工作为金沙江流域史前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填补了云南金沙江干流区域考古发掘工作的空白。

(“滇国相印”封泥)

“新时代,云南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西南夷考古、滇中文化序列考古和金沙江流域史前文化考古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社会、历史意义。因此,做好考古发掘工作至关重要,同时,文物文化解读研究与阐释工作也同步在认真开展中。”戴宗品说。

(江川甘棠箐遗址出土木制品)

地面文物得到持续不断保护

据考古所党总支委员、副所长朱忠华介绍,十年来,考古所在全省文物工作中承担了重要角色,无论是在地下考古发掘还是地面文物保护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年来,考古所实施各类文物保护工程150余项。目前,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由5300处增加到14704处,共认定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019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0项(居全国第12位)。有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116处,中国传统村落708个(居全国第2位)。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党总支委员、副所长朱忠华)

此外,考古所配合水电站、公路、铁路、城市更新扩展等基本建设工程,开展了大量文物考古调勘和文物迁移复建工作。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保障了一大批重要建设工程顺利实施,促进了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积极实施文物建筑修缮、维修和文物环境整治,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生存状况和环境风貌得到极大改善,文物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

(曹溪寺正殿)

其中,云南安宁曹溪寺宝华阁宋元时期古建筑维修保护项目,不仅对曹溪寺古建筑群进行建筑维修、环境整治、设施恢复,还配备了消防、避雷和安防设施,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风貌整治,彻底消除安全隐患。该项目2015年荣获第二届(2014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成为云南首次获得该奖项的文保项目。

(曹溪寺宝华阁修缮工程获评第二届(2014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

考古所文物建筑部工作人员周怡介绍说,十年来,云南文物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无论从政策还是资金方面,国家都给予了很多支持,申请保护资金的渠道更多了,像“拯救老屋”项目就是使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基金拯救了云南石屏和建水两县近两百栋低级别濒临倒塌的老房子,守住了一座城市的灵魂。

(拯救老屋石屏启动仪式)

同时,在文化遗产利用方面,更加强调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促进文旅融合创新发展,让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还彰显出它的社会效益,助力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像考古所勘察设计的王德三故居、王孝达故居现在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保单位玉屏书院现在是石屏博物馆所在地,玉屏书院除了常规的展览展陈外,还会不定期举办传统文化主题体验活动,比如手工旗袍培训、博物馆研学体验等。建水双龙桥、团山民居也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成为了建水观光小火车沿线重要的旅游景点。

(拯救老屋项目——建水贝贡村鸟瞰图)

公共考古促进考古走向大众

“我们考古所除了积极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外,还利用当下新媒体迅速发展和数字科技进步的优势,不断促进考古走进大众。”考古所科技信息部工作人员吴沄说。

(图书《卡通手绘云南——南南考古探秘》)

2011至2013年,考古所以小学生为主要阅读群体,编写出版了介绍云南考古成果和考古常识的卡通手绘形式读本——《卡通手绘云南——南南考古探秘》。以此书为基础,2014年考古所启动全国第一家以普及考古知识为主的“南南考古学院”教育实践项目,开展一系列相关公众考古活动。项目创立8年以来,“南南考古学院”带领观众参观考古发掘现场,让公众能够亲历考古发掘的过程,感知深埋地下文物的重现。将考古知识送进校园,把课内知识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并不断将考古知识普及对象从青少年逐渐向高校及社会成人扩展。根据公众年龄段、受教育水平制定不同活动方案,包括“我是小小考古家”夏令营、“考古时光机”、“蒲公英计划”、“考古进校园”四大板块。

(考古夏令营考察晋宁海宝山发掘现场)

其中,儿童科普读物《卡通手绘云南——南南考古探秘》获“2015桂冠童书卡通动漫类”大奖,“南南考古学院”系列活动荣获第三届全国公共考古一等奖,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共考古奖(金镈奖)。2022年8月,“南南考古学院”公众考古科普教育实践项目入选文旅部第六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专项推报。

(考古进课堂—给曲靖珠街街道办事处第一中学的同学们作现场讲解

十年来,云南文物考古工作纵深拓展,研究成果颇丰,社会关注广泛。“南南考古学院”在考古所的正确领导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转换专业考古知识和研究成果,让“考古”走出象牙塔,生动地向公众述说着云南地区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营造了儿童青少年传承家乡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良好氛围,教育引导大众特别是儿童青少年更好地认识、认同家乡文化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蒲公英计划—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活动现场)

未来,“南南考古学院”将不断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和探索考古谜题,通过不断创新科普教育、传播方式,不断地将考古科普和欢乐带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让中国的考古科普在更多人心中种下种子,开出花朵,结下硕果。

(考古时光机—考古知识竞赛现场)

对外交流持续深入开展

“随着近年来,我省在各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日趋频繁,我省在文物考古领域不仅在东南亚各国开展工作,同时也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考古研究、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深入合作。考古所作为东南亚考古研究中心、东南亚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基地,不断开展对外交流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吴沄介绍说。

(老挝考古调查——调查记录石缸)

据了解,考古所与老挝国家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意大利文物保护与修复高等研究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合作。2014年至2015年先后两次对老挝进行了联合考古调查。2016年举办云南省首届中意合作古代壁画修复培训班。2017年6月由国家文物局、老挝国家信息文化旅游部、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会议通过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研讨会”昆明倡议》,原云南省文化厅(省文物局)与老挝信息文化旅游部遗产司签署了文化遗产领域的合作备忘录。2018年,对老挝古代采铜炼铜遗存进行了考古调查、发掘。同年12月,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举行了第二届澜湄流域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研讨会,为云南与东南亚的文物考古工作搭建了高层对话平台。

(云南省首届中意合作古代壁画修复培训班——白沙壁画现场教学)

在边境调查与成果翻译方面,2018年启动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云南段的考古调查工作,考古所已基本摸清已调查区域遗存、遗址分布及类型,为下一步研究保护工作夯实基础。2017年1月,考古所率先翻译出版了东南亚文物考古译丛系列之《东南亚大陆早期文化——从最初的人类到吴哥王朝》一书,为中国同行了解东南亚考古工作提供了宝贵材料。目前,考古研究所已收集整理了大量外国考古研究及文物保护资料及专著,下一步,将整理研究并建立数据库。

(蒲甘佛塔震后勘测德由比佛塔)

此外,2016年8月,缅甸蒲甘发生地震,造成425座佛塔、佛寺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考古所派员参加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赴缅甸对蒲甘开展震后佛塔勘察工作,2017年2月受国家文物局委派,考古所考察组对蒲甘他冰瑜寺进行了初步专项勘察,2017年5月承担了援缅甸蒲甘佛塔修复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任务,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于2018年评审通过,2021年该项目进入正式实施阶段,目前,考古所作为该项目管理单位继续参与其中。

(2017年2月蒲甘佛塔震后修复国际研讨会召开)

周怡说:“缅甸蒲甘震后文物修复保护工程,我们用缅甸的方式修缅甸的塔,在维修保护中展示国家间的善意和尊重,此举有利于中缅两国文物保护领域的技术交流,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贡献中国智慧。”

(专项调勘组培训蒲甘当地文物保护工作人员)

刘正雄表示,考古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广大考古工作者,风餐露宿、青灯黄卷,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学术志向、顽强的工作作风。保护国家文化遗产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未来考古所还将在已经取得的成绩基础上不断进步,落实、抓牢、细化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积极建设人才队伍,提升云南省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水平,建设好云南考古体验馆和云南的7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积极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努力打造全国考古工作标杆,全方位推动云南省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张敏 李文女 李航 杨岚兰 文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邓斌 图/视频

责编 童文文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