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唱跳中,秀出非遗歌舞新姿态!

穿越历史长河

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

生长在这片沃土的人们

从他们热爱的生活中汲取灵感

能弹能唱,能说能跳

多彩的非遗歌舞

在坚守匠心的传承中

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弥渡民歌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一曲优美的《小河淌水》

唱响最美弥渡

这里是有名的民歌之乡

2011年

弥渡民歌被国务院公布列入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据史料记载

弥渡民歌源于先秦,发展兴盛于明清

受北方文化、南诏本土文化和马帮文化

等多种文化的影响

弥渡民歌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

形成了多民族文化的特性

以及独特且多样化的体裁

从音乐体裁来划分的话

弥渡民歌可分为山歌、小调

舞蹈歌和风俗歌四大类


山歌演唱形式多为男女对唱

具体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汉族的《放羊调》《弥渡山歌》等

一种是汉彝的《过山调》等

小调大致可分为民间小调和花灯小调

代表作有《绣荷包》《赶马调》等

舞蹈歌题材广泛

代表曲目有《十大姐》《彝族打歌调》

风俗歌不用乐器伴奏

内容涉及婚俗歌、葬俗歌等

传播较广的比如《哭丧调》《拜堂喜调》

剑川白曲

三弦铮铮,白曲悠扬

在那“天乐飘落的地方”剑川

在那石宝山上

一曲曲白曲浅唱

经加工修缮后,成了传统名曲

剑川白曲便是在石宝山歌会中

演唱频繁的一种音乐

是白族地区流传较广、历史悠久的

古老音乐品种

主要流行于剑川、洱源等地

2014年

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四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剑川白曲的表演形式独具一格

表演时由一人

怀抱龙头三弦自弹自唱

也可以一人伴奏,一人唱

一人伴奏,男女对唱

具有较强的叙事和抒情功能

堪称白族传统音乐活化石


剑川白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歌词可分为短调和长歌两大类

短调最常见的为八句一首

有劳动歌、情歌、生活歌等

常在田间地头或石宝山歌会、火把节等

民族节日里即兴对唱

彝族打歌

“彝家户户有火塘,彝山处处是歌场”

在村寨的山坡林间和溪畔湖边

总能看到彝家人欢快的舞姿

听到他们悠扬的调子

这就是目前广泛流传于

大理巍山、南涧、祥云

漾濞、云龙等地的彝族打歌

其中,以巍山彝族打歌最具代表性

2008年,彝族打歌被国务院公布列入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打歌又称“踏歌”

打歌时在舞场中央烧一堆大火

人们以火为圆圈边唱边跳

圈内有一人或数人吹芦笙

称为“歌头”

一人吹笛子

一至二人舞刀或棍

有的地区还用三弦等作为辅助乐器

打歌时吟唱的歌叫“打歌调”

是依照芦笙、笛子的旋律和舞步的节奏

有规律演唱的彝族调子

(绞雄才 摄)

如今

在婚丧嫁娶、年节庙会

竖柱上梁、老人成福百日等

重要场合

彝族人民都会打歌

彝族打歌凝聚了

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华

充分展现了彝家人的创造才华

彝族跳菜

“彝山美,彝山壮

跳菜的汉子爱彝山……”

在南涧,粗狂质朴的彝族跳菜

满含远古的神秘气息

恰如其分地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之中

2008年,彝族跳菜被国务院公布列入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涧有着“跳菜之乡”“打歌之乡”的美誉

南涧“彝族跳菜”又名“抬菜舞”

彝语称为“吾切巴”

是南涧县境内彝族民间举办宴席上菜时

为表现对宾客的敬重

增添喜悦气氛

而跳的一种风俗礼节性舞蹈

由引菜人和抬菜人

从灶房到餐桌合着音乐节拍

跳着彝族特有的舞步

诙谐幽默地按“棋子”式布局

摆菜的一种

融舞蹈、音乐、饮食于一体的

上菜礼仪

堪称“东方饮食文化之一绝”


(李亚东  摄)

传统的彝族跳菜以“宴席跳菜”为主

南涧县的小湾东镇、无量乡等地

均有“宴席跳菜”

从1991年搬上艺术舞台至今

南涧跳菜已跳上了无数舞台

2015年跳进了英国兰卡斯特皇宫

随后又跳进了中央电视台各栏目

跳上了央视春晚舞台等

成为传播南涧优秀民族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耳子歌

远在滇西云龙的山寨中

留存着一种极其古老神秘的

婚俗傩仪活动

名叫“耳子歌”

现仅有检槽乡和诺邓镇境内的

一些村寨在传承

2014年,“耳子歌”被国务院公布

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耳子歌”在白语中

意为“哑巴跳的舞蹈”

在表演上有严格的禁忌

一般只在结婚或建新房时演出

表演一般由10人组成

分别要扮出老倌、耳子、耳子媳妇

春官、郎中、指点人

指点人即为全场表演的指挥者

这些人物全部由男性来扮演

在整个表演过程中

有舞蹈表演、台词对白

白族山歌演唱等内容

(赵立华  摄)

“耳子歌”

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

和一定表演程式

兼具“原始性、仪式性、

戏剧性、舞蹈性”等特质

是为数不多的存活在

大理民间白族傩文化的鲜活范例

被称为“舞蹈艺术的活化石”

(赵立华  摄)

大理非遗歌舞

精彩何其多

来欣赏、体验各类非遗歌舞吧

在节拍中放飞心情

在学习中传承和发扬

让非遗花繁果硕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金敏 文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弥渡县非遗中心 大理广播电视台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部分图片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视频

《大理非遗记忆》丛书 大理州政府网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资料来源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