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理】32年的编导生涯,杨一忠坦言:“我艺不高,但是我人胆大!”

1975年,20岁的杨一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从小爱好体育,他说,如果没有意外,他可能会成为一名小学体育老师。

在那一年,杨一忠参加了南涧县的小学教师考试,考试后却被分配到当时的文化工作队成为了一名文艺工作者。

“我其实没有想过这一生会成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意外走上艺术人生路……”今年,68岁的杨一忠对这一段的经历侃侃而谈。

一个转折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70年代。进入文工队后,杨一忠成为了一名演员,却也不单单是一名演员:演戏、唱歌、跳舞、小品、戏剧等等都要会,甚至,还要客串节目主持人。杨一忠笑着说,他们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可以称为“多面手”。

对于舞台艺术跳菜来说,杨一忠不仅是编导,还是优秀的演员,千百次的重要演出,造就了他对舞台的熟练掌握。从演员到多面手再到成为编导的过程,是长达十多年的努力。真正接触到南涧跳菜,是个偶然,也是杨一忠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跳不动了怎么办呢?”“演员是个吃青春饭的职业,演着演着就老了!”谈到后来为什么转行做编导时,杨一忠感慨地说。

上世纪80年代,各地掀起了一股民族歌舞热潮。1986年,南涧县彝族农民业余打歌队代表云南省首次进京进行“云南民族、民俗展览”演出,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彝族打歌率先打出了一张南涧牌。

1991年,大理三月街被正式认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至此,“唱歌赛马做买卖”的三月街逐渐走出云南,走出国门。

南涧跳菜也在这一年的三月街民族节上首次推向大众。从宴席到舞台,令人耳目一新,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杨一忠在这场节目中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呢?是编导!

几次机遇

32年后,面对来采访他的年轻人,杨一忠拿出了厚厚的三本相册、羊皮褂、耳环、芦笙……慢慢讲述着南涧跳菜越跳越火的那些年。

1955年,杨一忠出生于南涧,也在南涧这片土地上慢慢成长,再到参加工作。杨一忠说:“我从小在南涧长大,我从民间来,从土地来,从大山来,我虽然退休十多年了,但还在一直总结,艺术创作除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会吃苦。”

在南涧工作时,杨一忠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泡”在村寨里,采访过很多民间老艺人,这也为他在跳菜上的创新打下基础。

决定转行做编导后,杨一忠接到一个“任务”,首届三月街民族节的舞台,南涧需要派出一支表演队参赛。

杨一忠当时采访了一个村子里的跳菜艺人,问他:“从你孩提记忆开始,跳菜样式是怎么样的,着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剃光头?”从他们的回答中,杨一忠慢慢找到了灵感!

“当时南涧哪个山头的男男女女会跳几步,唱几句,我都知道!”

1991年,首届大理三月街民族节举行。一个由80人组成的南涧广场跳菜方队上场了,他们披着羊皮褂、顶着托盘、戴着大耳环,“仄楞仄楞翻过克,仄楞仄楞翻过来,阿苏责呢甩着……”踏地有声的脚步、高亢激昂的歌声、旋转飞扬的托盘,以至于表演结束,全场轰动,雷鸣般的掌声不断。

这次参赛获得了音乐特别奖和舞蹈二等奖,同年7月,南涧跳菜队前往昆明参加云南省首届民族民间文艺汇演。第一次走上正式的舞台,或许这个团队惊喜有之,惶恐也有之。杨一忠说:“本质上来说,当时的跳菜还属于广场舞式的演出,是锅底式的欣赏视角,而舞台属于镜框式的欣赏视角,从广场舞到舞台,审美样式和艺术欣赏角度也会随之改变。”

杨一忠回忆说:“当时我们把80人的舞蹈再次精炼到12人,这次演出,我们获得了编导和表演两个一等奖。”

第二年,又遇到一个很大的机遇,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昆明举行。南涧跳菜在当时的“跳云南”晚会获得了表演一等奖,杨一忠自豪地说,跳菜作为其中的压轴节目,经过再提纯压缩,为更多人知晓。

用他的话来说,是“出尽了风头!”

在以后的很多年里,南涧跳菜先后参加了国内的各类大型文艺节目和文艺晚会,逐渐名扬四海……

英国当地时间2015年10月21日,南涧跳菜在英国皇宫进行了一场演出,这是南涧跳菜首次走到欧洲,从乡野“舞”向世界!

杨一忠说,跳菜从锅台跳向舞台,从饭堂跳进殿堂,从黄土跳进皇宫。跳菜是南涧的,大理的,更是世界的!

一场人生

舞台跳菜之前,我们常说的跳菜都是指宴席跳菜。跳菜在南涧民间成为了一种民俗文化,但是要拔高作为一种艺术视角的欣赏,经久不衰,背后还是要有审美来支撑这种文化底蕴。

他用画来比喻舞台艺术,他说,跳菜具有农民画的俗也有水墨画的雅,都还需雅俗共赏。

“艺术创作是一体化的,不只是舞蹈本身,我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扎根于群众、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学会了芦笙、创造性地用羊皮褂来突出雄性之美,这个过程需要克服重重阻力,生活和艺术就像源与流的关系,关键还是要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杨一忠关于艺术创作,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对我而言,我是把它从民间推向舞台的编导,而它又是自我的教科书,我对艺术提炼的思考和舞台呈现都是来源于扎实的生活基础。光头、耳环、羊皮褂,不仅仅是跳莱艺术的形象塑造,更是时代审美的大胆创造。我艺不高,但是我人胆大!”对于杨一忠来说,一个小小的跳菜艺术,怎么会联想到用生命来舞蹈、来歌唱呢?跳出舞蹈本身的内涵,这才是南涧跳菜多年来经久不衰的精神所在。

谈到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杨一忠更是说,继承就是生活的积累,创新不能脱离根系,人总是要大胆些!

68岁的杨一忠,还在坚持跑着马拉松,他说,很庆幸他现在还有一个好的身体;到现在为止,他还保留着光头的形象,他说,这是他对跳菜的终身记忆,也是敬畏艺术创新的最好表达方式,三十二载,跳菜“艺”无止境……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林燕 文

杨继远 罗铸 杨一忠 林燕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