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旅发展,二十大代表说......

施金通:打造“三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给十八洞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十八洞村越来越有活力。”10月22日上午,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通道”上,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讲述十八洞村在乡村振兴中取得的成绩时说,“给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十八洞村的那些大龄青年不仅脱了单,而且脱了贫。有不少年轻人从上海、浙江回到家乡,有的当了导游,有的当了村干部,还有的自主创业。”

花垣县十八洞村被誉为“精准扶贫”首倡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施金通介绍,经过几年发展,十八洞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从2013年的1668元,达到了现在的23505元。“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十八洞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这都要感谢党、感恩总书记。”施金通说。

谈及下一步工作打算,施金通表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抓好产业。”他介绍,十八洞村有猕猴桃、山茶油、苗绣、山泉水等特色产业,这些产业绝非“单打独斗”,而是持续深化融合发展。“十八洞村是脱贫攻坚交流基地,我们正在积极打造红色、绿色和古色‘三色’乡村产业。建强新时代红色地标,用交流和研学讲好红色故事;依托十八洞村的高山、峡谷、溶洞、瀑布等独特资源,建好田园综合体,用好绿色资源;十八洞村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文化非常浓厚,我们将推进文旅融合,‘绣’好古色文化。”

“我坚信,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十八洞村一定会越变越好。”同时,施金通还向记者朋友发出了邀请,“非常欢迎大家到十八洞村,看一看我们家乡的变化和幸福生活。”(首席记者 王洋) 

蒙曼:为旅游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内涵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既要有‘道’也要有‘器’,‘道’是社会主义文化,是意识形态、是价值观;‘器’则是新辉煌,意指怎么做。具体落实到旅游方面,就是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道’‘器’结合在一起,从而让旅游和文化形成一个有形有魂的集合体,大踏步地往前走。”10月19日,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妇联副主席(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在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她第二次以党代表身份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作报告,她对报告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等内容感触很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年来,蒙曼行走大运河、走进承德避暑山庄、登雁门关长城,做“导游”的同时讲述历史文化,对文化和旅游如何深度融合有了深刻的理解。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既有‘形’也有‘魂’。”蒙曼表示,“要提升旅游产品的精细化和层次化,凸显景观特色,推出适合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文旅产品。”蒙曼建议,旅游城市要为游客提供“氛围感”,做到城市面貌与风景整体协调、古今协调。

而市民游客如何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对此,蒙曼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必须把历史和现实结合在一起。”她举例说,“比如游览北京张家湾码头时,如果对大运河的漕运情况有浓厚的兴趣,就需要去大运河博物馆,深入了解张家湾码头的漕运历史文化。”

如今,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推进。蒙曼认为,这正是从国家层面整合历史与现在、整合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一项重大工程。“国家文化公园具有保护传承、宣传教育、科学研究、游憩观光等功能,在建设过程中,整合精细化程度越高,就越能发挥出国家文化公园的价值。”蒙曼说。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我身负着沉甸甸的责任。”蒙曼表示,在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时,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一句诗,“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我们仿若大江里的水滴,只有每个人都澎湃起来,大江才能澎湃起来,时代才能发展。接下来,我将把这些感动和感受传递下去,在社会建设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撸起袖子加油干,在文化和旅游领域讲好中国故事,发挥好自己的作用。”蒙曼说。(首席记者 王洋 见习记者 杨丽敏)

丁中平:绿色发展构建山清水秀旅游名城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内容,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党的二十大代表、重庆市南川区委书记丁中平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后表示,南川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在南川大地上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答卷。

“南川因生态而美,因旅游而名,全区生态环境优良、文旅资源优厚。”丁中平介绍,近几年,南川把文旅融合作为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精读一座山、深耕一方城、心居一片田、下活一盘棋,走深走实景城乡一体化文旅融合之路。经过多年努力,南川“生态家底”愈加殷实,绿色动能加快集聚,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等诸多荣誉。

金佛山幅员1300平方公里,素有“天下第一喀斯特桌山”“地球生物基因库”“中华药库”等美誉,也是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丁中平说,南川把守好金佛山作为最大的“生态担当”,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面积590平方公里,金佛山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完好保存。用好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级平台,持续实施旅游旺季核定承载量保护机制、生产活动社区核定进入机制等,让遗产地得到休憩生养。同时,南川还以敢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啃下了金佛山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硬骨头”,破除了多年来“一山二主”的痛点堵点,持续实施“金佛+春夏秋冬”产品提升行动,推进“九大提升工程”,全面盘活旅游资源。

“我们坚持一山带全域,形成了‘金佛山下南川城、南川城里有东街、东街之外是原乡’的全域景城乡格局。”丁中平介绍,通过实施东街旧城改造,注入文旅元素,东街成功入选重庆新地标十强,获评市级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以“游客服务中心+文旅综合体”方式打造“大观原点”,带动乡村旅游迭代升级,获评重庆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案例;聚焦“森林、文旅、运动、中医药”四大康养业态,建设八大康养旅游小镇,“重庆康养看南川”态势加快形成。2017年到2021年,南川游客接待从1710万人次增长到31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70.3亿元增长到170.1亿元;2021年康养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带动住宿、餐饮、文化和娱乐等产业快速发展。

“下一步,南川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丁中平表示,南川将以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牵引,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深入推进旅游业与生态文化、中医药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等有机融合,提档升级“金山五绝”文创产品,叫响“乡颂”品牌,推动“南川好礼”升级换代“走四方”。同时,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好资源变成好产品。聚焦提高金佛山含金量,培育壮大四季观光、冰雪体验、山地运动、温泉疗养、中医药养生、科普研学等业态,打造重庆文旅新的增长极。坚持产城融合、旅城共兴,打造重庆文旅新的魅力磁场,以“大观原点”为龙头,培育农耕文化、休闲农业、精品民宿等业态,力争到2026年,实现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康养产业产值“倍增”。(首席记者 王洋 通讯员 陈潜)

贾莉: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香山红色故事

“作为一名基层代表,能够参加党的二十大,我深感骄傲自豪。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作党的二十大报告,让人精神振奋、深受教育。报告高屋建瓴、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既统筹全局,又细致入微,饱含着浓厚的为民情怀,为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工作以及未来发展等指明了方向、厘清了思路。”谈及参加党的二十大的感受,党的二十大代表、北京市香山公园导游客服队班长贾莉激动不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对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等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贾莉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2019年9月12日,总书记专程前往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瞻仰双清别墅、来青轩等革命旧址,参观香山革命纪念馆。他指出,我们缅怀这段历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几年来,贾莉和同事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充分发挥香山革命纪念地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党史学习教育“实践课堂”作用,推出深度游、学子游,以及升国旗、唱国歌、朗诵红色诗词等宣教活动。创新形式,开设云课堂录制红色文化课程,广泛开展红色文化传播,助力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持续不断将香山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据介绍,2019年9月13日对外开放至今,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已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持续义务讲解达2.9万场次。

“在香山红色文化的熏陶和引领下,我已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贾莉介绍,坚守香山红色传播阵地,扎根讲解一线服务接待市民游客,让自己得到了快速成长。多年来,她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并以精湛讲解技能、示范引领作用和爱岗敬业精神,得到了身边职工群众的广泛认可,引领带动一批又一批青年职工走上讲解岗位,深情讲述香山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她也荣获了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北京市金牌讲解员、北京市百姓宣讲团优秀宣讲员、北京市导游之星、北京奥运会微笑服务大使、北京奥运立功标兵等诸多荣誉。

当前,红色旅游不断发展,对讲解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贾莉认为,这就更需要讲解员苦练内功,让讲解内容与新时代发展更加契合,讲出历史感召力和影响力,把革命精神转化成广大党员干部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让青少年从革命精神中汲取成长力量,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

展望未来,豪情满怀。作为一名党的二十大代表,贾莉对下一步工作也有了新打算。“回到工作岗位,我要原原本本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带回一线、带到基层、融入日常工作生活当中,认真履职尽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奋力奔跑,不断探索创新,争取早日在讲解水平和宣教能力上有新的突破。”贾莉表示,将充分利用VR等科技手段,生动展示红色文化魅力,让观众体验更精细化的讲解服务。同时,持续推出研学游、深度游、特色党日活动以及红色故事讲解等宣教活动,传承好香山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以良好的精神面貌,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实践,当好红色文化宣教员、传播者,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见习记者 魏彪)

陈卉丽:当好大足石刻的“文物医生”

“特别激动,也特别幸运,没想到作为一名基层文物工作者能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10月21日,党的二十大代表,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研究馆员陈卉丽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说。

“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这为做好文物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陈卉丽表示,既要大力提升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又要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还要进一步揭示蕴含在文物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胸怀,让更多文物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注入新动力。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文物医生”,陈卉丽这些年“抢救”过不少“重症患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千手观音造像。

据了解,千手观音造像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占崖立面面积88平方米,展开面积220平方米。然而,历经数百年风雨,造像已经开裂、脱落、变色,更涉及胎体内部损伤等34种病害。2008年,千手观音石刻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被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

“我们曾开玩笑说,我们修复的不是一个文物,而是一座山。”陈卉丽介绍,千手观音修复工程是大足石刻科技保护的标志。“我们花了3年时间,采用多学科联合的方法完成了对文物的‘全身体检’,最终形成了‘治疗方案’。”陈卉丽说。

“过去的文物保护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系统科学的完整保护。对于文物表面的病害,我们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进行判断,但对于文物内部是否有其他‘病变’,则主要凭借经验推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在千手观音修复工程中第一次运用了X射线探测的方式来检测文物内部的一些结构病害。同时,采用了20多种检测手段,多方位、多维度、多手段进行千手观音修复造像的‘体检’工作。”

千手观音石刻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也获得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大足石刻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如今,意大利、日本等国的文物保护机构纷纷寻求与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合作交流的机会。

尽管已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陈卉丽却并不满足于此。“原来简单的‘病情’已经得到了‘治疗’,现在留下的都是‘硬骨头’,这对文物保护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她认为,要强化科技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支撑作用,开展系统性、整体性科技保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大足石刻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是继敦煌莫高窟后,我国第二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石窟。“我们的目标是做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引领者和推动者。要创建大足学,建成世界知名研究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陈卉丽说。

作为一名从事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党的二十大代表,陈卉丽也就如何深化文旅融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她表示,要让文物保护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当地公众服务,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好地对外推广。文物修复完成后,可以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参观,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推动旅游、住宿、餐饮等产业发展。目前,大足石刻已建成数字化展示中心,以数字化形式向市民游客展示文物保护成果。(首席记者 王洋 见习记者 杨丽敏)

贾菊兰:用心用情用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作党的二十大报告,使我深受鼓舞、再增干劲。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树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党的二十大代表,一级演员、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党委副书记、副院(校)长贾菊兰激动地说。

12岁考取戏校,1998年进入运城市蒲剧团,2013年成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贾菊兰深耕蒲剧艺术30余年,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她凭着对蒲剧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大力培育新人,让古老的蒲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贾菊兰表示,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一名戏曲艺术工作者,更要继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贾菊兰深知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传承创新。为此,她坚持以剧目建设带动人才培养,新创、重排了《白沟河》等多个剧目。在剧中,她跑龙套、出演配角,争当“垫脚石”,以便让年轻演员有更多学习进步的机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为我们创新阐释历史文化资源明确了方向,鼓励通过创造性整合,打造复合多元、特色鲜明的文化和旅游项目、产品和服务,同时依托科技,创新传播手段,这些对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及戏曲艺术高质量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贾菊兰认为。

2020年,贾菊兰以支援武汉抗疫医护人员为原型,编排新戏《逆行之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2021年,根据运城党史人物新创红色题材剧目《中条山上党旗红》。为了让蒲剧惠及更多百姓,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平均每年送戏下乡近300场,同时创新提出了互联网蒲剧概念,推出大型网络直播戏曲节目“空中蒲苑”,贾菊兰带头演出17场,观看量达500多万人次。

贾菊兰表示:“作为蒲剧艺术工作者,我将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用心、用情、用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更多具有文化传承力与创新力的时代新人;用好、用足传统戏曲文化的独特优势,推动蒲剧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努力为人民群众创作更多优质文艺作品,讲好山西故事、中国故事,为戏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王文华)

来源 中国旅游报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