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二十大】大理非遗工作者:学好二十大精神 增强文化自信 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连日来,大理州文化和旅游系统认真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入理解内涵,精准把握外延,努力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加强保护发展 绘就新图景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一级调研员、非遗协会会长李建华表示,党的二十大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部署,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强化统筹协作,强基础、补短板,着力提升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水平,推进“非遗+”深度融合,努力开创大理州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新格局。

据悉,近年来,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走出了非遗保护的大理特色之路。颁布施行《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建成体系化的传承体验设施265个,全州非遗代表性项目共有719项、代表性传承人2344人,“金字塔”结构的保护名录体系基本形成。同时每年线上线下举办非遗专题展览、展演活动50多场次;融合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展演活动1000多场次,非遗产业实现了市场化、经济化、特色化,鹤庆银器年产值达31亿元,剑川木雕产业2021年实现产值5.6亿元。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向军表示,将深刻认识非遗保护传承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作用,紧紧围绕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求,持续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展览、展演等,通过保护实践,讲好大理故事,谱写非遗发展新篇章。

2011年1月,大理州被原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十多年来,大理州紧紧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推进制度落实,大力投入资金,加强数字赋能,非遗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并融入现代生活,在旅游、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曲曲弥渡民歌被广泛传唱,一件件非遗工艺品成为抢手的旅游纪念品……

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所长沙玉双表示,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代非遗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断充实非遗数据库,完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管理评审及考核制度,做好非遗研究成果出版等相关工作,深入推进非遗保护传承。

南涧县文化馆馆长张漪表示,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描绘了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我们将多举措开展传习培训和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多渠道推广宣传,引导社会广泛参与传承活动,以此加强南涧县非遗保护、展示传播、发展利用力度。

凝聚传承力量 奋进新征程

“玉洱银苍歌飞扬,声声欢唱二十大。抱朴守正担使命,艺心永向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绕三灵”代表性传承人、著名白族大本曲艺人赵丕鼎用一首白族山花词表达着对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喜悦之情。自16岁登台演唱大本曲开始,赵丕鼎用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传承着优秀民族文化,并先后把子女培养成省、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赵丕鼎说:“这些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了,社会对非遗传承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了,参与传承的人也多起来了,我们传承人更有自信了……在今后的传承工作中,我将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继续秉承‘弹天弹地弹人间万象,唱古唱今唱社稷千秋’的社会责任感,用心传承、用情歌唱,为保护传承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奋进。”

在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的周城村,蓝白相间的扎染布随风飘扬,与蓝天白云混为一色,由段银开、段树坤夫妇经营的“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就是其中最美的一抹亮色。这些年来,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积极促进白族扎染技艺的保护传承进入良性循环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据不完全统计,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待游客超18万人次,带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展望未来,段树坤表示,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针,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深层次探索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之路。

新时代号角催人奋进,新发展蓝图激荡人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理州非遗工作者豪情满怀,结合当前实际全面思考谋划,奋发作为,努力推动非遗工作“走在前、开新局”。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金敏 文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张松平 受访者 图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