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赋能乡村振兴

为充分发挥非遗资源优势,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近年来,玉溪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实施“百千万文化工程”、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统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非遗+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推动作用,挖掘乡村非遗资源禀赋,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一批合理利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玉溪青花瓷 王艳华 图)

实施分类保护,将非遗保护融入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融合发展过程中,玉溪市以做好分类保护为前提条件和工作重心,通过对花灯戏、滇剧剧目创排演出,传统剧目复排演出,优秀剧目移植演出,复排了花灯小戏《小姨妹过河》《老海休妻》《闹菜园》《补缸》等一批传统经典花灯剧目,创作了《一夜乾坤》《红盖头》等一批大型滇剧及《阴阳河》《马克白夫人》等大批新剧目,并在国家、省、市及各类政府组织专业赛事活动中获奖。同时,通过常态化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让传统戏剧在乡村生根发芽,极大地丰富了当地村民文化生活。重点支持以陶瓷制作技艺、铜器制作技艺、刺绣等为代表的,具有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市场发展潜力、有助于带动就业、助力扶贫的传统技艺类生产性保护项目,将生产性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树立典型,发挥其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彝族刺绣 王艳华 图)

实施传统工艺振兴,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玉溪市通过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导传承人和民间手工艺人开发创新非遗产品,扶持部分工艺类、食品类产业,推荐申报项目新平傣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华宁陶制作技艺、刺绣、彝族服饰和苗族服饰已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彝族平绣、哈尼族服饰制作、蒙古族服饰等已列入市级非遗项目名录。遵循非遗保护工作方针,推进非遗资源合理利用,使传统工艺走进当代社会,融入现代生活,形成以华宁陶、易门陶为代表的陶瓷产业,以江川青铜工艺品、生活用铜制品及通海银制品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业,并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传承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使民族传统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成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重心。

(江川铜工艺品 王艳华 图)

华宁县依托省级非遗项目——华宁陶制作技艺,重建碗窑村,2021年,碗窑村共接待国内游客32.7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旅游收入3.05亿元,同比增长5%。2021年4月16日,北移亚洲象群“短鼻家族”进入玉溪,在玉溪境内停留92天,象群一路逛吃游玩,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为了打造好“亚洲象·玉溪团”IP,持续讲好人象和谐的生态文明故事,玉溪将“亚洲象·玉溪团”的15头大象进行动漫形象设计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宁陶完美融合,制作推出纯手工陶艺文创产品“吉象杯”。红塔区依托省级项目玉溪青花瓷烧制技艺,打造玉溪青花街,包含了青花瓷工业遗存博物馆、陶艺大师工作室、陶瓷工艺体验、特色民宿精品酒店、特色小吃等商业、文旅业态和元素。目前,100多家经营餐饮、花卉、文创产品商户的入驻,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在青花街就能感受浓郁的青花瓷文化,品尝地道玉溪美食。

(玉溪青花街 普文贵 图)

推动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民族团结

近年来,云南省不断加强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区顶层设计,出台了一批支持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利好政策,玉溪市通过挖掘当地乡村非遗资源禀赋,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项目融入老百姓的当代生活,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助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其中,文旅部门集体发力,一是通过实施“百千万文化工程”,实现了全市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全覆盖,成为全市创建工作重要阵地。目前连续举办5年以上,在区域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民族团结示范品牌服务项目有: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中国梦·玉溪情”文化惠民巡演、传统戏曲“六进”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玉溪市公共文化讲堂等。这些活动通过上下联动的方式,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延伸至基层,帮助广大干部及少数民族群众了解和掌握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不断增强群众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0年拍摄的《玉溪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系列微视频》通过各类网络、手机、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新媒介进行推广宣传,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推广资源。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玉溪花灯乡土教材》《玉溪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选编》等11部非遗书籍,这些著作的编辑出版让口传心授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纸质载体,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保护手段。三是非遗项目活态传承成效显著。在全市乡村、社区、学校、企业设立了瓦窑小学青花瓷烧制技艺传承基地、华宁县宁州街道新庄工业园区宁州舒氏陶艺传承基地、元江县那诺乡棕扇舞传习所等非遗传习基地13个。面向中小学生常态化组织开展研学活动,将传统手工技艺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步骤传授给学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传承“非遗”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为乡村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戏曲进校园 普文贵 图)

“非遗+”模式推动乡村振兴

玉溪市各级文旅部门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大力推动非遗进景区、进市场、进校园、进社区,不断创新非遗宣传路径,以接地气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和了解玉溪非遗,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一是申报省级“非遗工坊”。支持玉溪各县(市、区)设立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工坊,提升传统工艺创新力,成为带动乡村地区群众就近、灵活就业的有效载体,传承弘扬玉溪市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平台,是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二是启动《2022年非遗资源全民艺术普系列视频项目——玉溪手艺》微视频拍摄,选取玉溪较有特色的陶瓷制作、铜器制作、银器制作、刺绣、木雕、石雕、剪纸、竹编、面塑、泥塑等十大手工技艺门类,以最有代表性传承人、工艺大师为切入点,充分展现玉溪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三是开展传统歌舞乐培训。立足玉溪市传统音乐、舞蹈的非遗资源,举办民族歌舞培训班,使优秀的民族歌舞乐得到传承和发扬。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在推进乡村文化队伍建设中,繁荣乡村文化事业,不断丰富、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和文化自信,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舞蹈培训 玉溪市文化馆 图)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王艳华 整理

来源 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 代汪媛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