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机杼声声伴歌行——记大理白族手织布主题成果展

.

手艺还乡,以手抵心。12月10日,一场百米共织的手织布主题成果展在大理喜洲稻田旁缓缓拉开序幕。

在这场展览中,参观者明晰了用“线”构建的世界是怎样的,更是深刻体会到了“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12月的大理,天空依旧一碧如洗,阳光照在喜洲喜林苑的黄墙上,来往拍照打卡的游客不时驻足。

当机械取代手工,那些手引飞梭的技艺仿佛离我们远去。而这场手织布的成果展,为我们呈现了一场传统技艺的初心。

“手艺还乡,以手抵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身穿白族服饰的金花阿鹏、弹起白族大本曲的阿叔、蓝续的扎染产品、体验织造过程的游客……这场成果展深刻诠释着“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的精髓所在。

大理白族手织布,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了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织染文化。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县的大仓、庙街等地是白族扎染技艺的主要流传区域,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命名为“民族扎染艺术之乡”。

张翰敏是白族扎染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大理市蓝续文化的创始人,大家都叫她小白。十年前,她和爱人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大理创业,如今,她将“大理蓝”带去了更远的地方,也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和体会这抹“大理蓝”。

“扎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以前都是从色彩认识得更多。我们后来发现,从一根线到一块布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无限的温度。经纬交织的手织布,促使我们更希望从根源去探索它的魅力,所以我们开始从这一角度出发,希望把手织布这项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连接起来,让它更好地传承下去。”小白说。

以手抵心,遇见一场传统织造

沿着脚下的标志箭头一路往前。机杼声声,墨斗定位间,记者走进了一个有序而又多变的世界。

现场展出了许多设备,织布机、展品和纺线车林立在道路两旁,白族阿嬢们展示了从捻线、绕线到打线梭、牵经到织造的过程,来往的游客也可以上手体验。

喜洲稻田旁,机杼声声,游客在白族阿孃的指导下,开始学习织造。“先穿线”“拉紧一点”“对”“换脚”“再拉回来”……这样的声音,在现场此起彼伏。

“自己上手感觉很不一样,看着手上的一条线慢慢成为比手宽的布料,很有成就感。”正在织布的王女士在阿嬢的指导下成功掌握了窍门。

手艺还乡,遇见一场技艺共创

展台的一本书上,呈现着白族手织布的织造过程,身穿白族服饰的阿嬢正在捻线、绕线……据小白介绍,这是上海电视台潘君团队在大理的作品——《田野之上》,讲述着根与故乡的共创故事。

展会上,人手拿着一本小册子。小白说,这是蓝续与梦瑶姑娘一起呈现的白族手工织布的共创。

逛展会的过程中,还有一件令人惊喜的事,是遇见美国人布莱恩·林登。彼时,林登正拿着《田野之上》,说对此十分感兴趣。今年,林登的回忆录《寻乡中国》正式出版,他说,这是他写给中国38年的一封情书!

林登和小白一起,带着记者逛完了这场展会。弹着白族大本曲的阿叔在一旁为他们伴奏,唱起悦动的歌谣。

阿嬢手中的线随着纺线车转动,像极了缓缓转动的风车,带着我们去往那个手引飞梭、脚踩纺线车的时代……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林燕 文

张松平 蓝续 大理融媒 图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