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楚雄州永仁县:传承发展千年技艺 让“小小绣花针”成就大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的新要求。作为“赛装之源、彝绣之根”的楚雄州永仁县,将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艺精品工程,大力培育发展民族文化特色产业,推动彝族刺绣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在楚雄州永仁县永定镇的彝绣扶贫车间,一场彝绣文创产品课程正在展开,40多名彝族绣娘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新技能。在永仁县,这样的培训几乎每隔一个月就会开展一次。

永仁彝族绣娘李丽凤说:“现在老师一年培训几期,把我们传统的刺绣加入时尚元素,我们绣的这些包包就卖得更远,得到了一定的收入,我们绣女也很高兴。 ”


永仁县的彝族刺绣起源悠久,传承发展迄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永仁县努力打造少数民族优秀传统节庆文化品牌,以“丝路云裳‘七彩云南’千年彝族赛装文化节”为平台,保护传承千年彝族刺绣文化,培育发展、培强壮大彝族刺绣产业。眼下,当地有关部门持续争取妇女发展循环金、“贷免扶补”等项目,扶持彝绣能手发展彝绣文化产业。

永仁县彝绣产业协会副会长李晓丽说:“政府部门打电话给我们,说可以贷‘彝绣贷’,我们绣女看到了希望,也不用担心没有资金做产业的发展,有了这么多好的政策,我们也有信心把这个产业做得越来越好。”

2018年以来,永仁县以“专业协会+开发公司+扶贫车间+合作社+绣娘绣女”的经营管理模式,带动14000多名彝族妇女就地就近就业,年平均生产彝族刺绣产品达33.7万件,年平均产值超过3700万元。如今,对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工作要求,在更好地保护传承“千年彝绣”技艺、发展壮大彝族刺绣产业方面,永仁县更是信心满满。


永仁县妇联党组成员、常务副主席李睿媛表示,聚焦“传承、发展、创新”这个目标,围绕把绣品变成商品的思路,以“企业+协会+绣女”推动模式,主动担当履职,引导绣女发扬工匠精神,让彝绣成为成百上千女性就近、甚至居家就业的重要产业,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近年来,永仁县持续加大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开发建设力度,整合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扶贫开发、沪滇协作等项目资金,在县城建设“彝族刺绣一条街”,并将其打造成“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展销示范街”;在全县扶持成立彝族刺绣协会3个、彝族刺绣企业15家、彝族刺绣专业合作社6个,建设彝绣扶贫车间5个。越来越多的彝族地区群众用一颗小小的绣花针,创造出别样的幸福生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永仁县将持续在创品牌上下功夫,在传承发展好千年彝绣技艺上做文章,稳步走好产业化发展与文化传承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


永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尹丽峰说:“下一步,我们将用好‘赛装之源’品牌,擦亮‘赛装之源’文化品牌,充分发挥直苴彝族赛装节演绎引爆和助推作用,积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梅葛、体育竞技、刺绣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提升永仁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绣女的刺绣技艺和设计创新能力,推动彝绣等特色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

来源:楚雄新闻、永仁县融媒体

通讯员 佘蕊 李汪洋 张桂伟 整理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