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史军超:在哈尼梯田上,我们建立了文化自信,更要实现文化自强

COP15第二阶段会议现场,史军超进行视频发言。新华网发(夏峰 摄)

新华网昆明12月12日电(范芳钰)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年过七旬的哈尼族学者、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史军超,仍继续向世界宣介着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为哈尼梯田的生态保护建言献策。

2022年3月15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拍摄的哈尼梯田。新华社记者 马淮钊 摄

12月7日至1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会议期间,在蒙特利尔重点活动“城市峰会、自然与文化多样性峰会”上,史军超以《红河哈尼梯田——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完美典范》为题进行视频发言,介绍云南自然与文化、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融合的典型案例——红河哈尼梯田。

这是哈尼梯田景观(2021年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史军超说,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景观壮丽,气候立体多样,一年四季呈现出流动的美。千百年来,哀牢山脉的哈尼族与各族群众利用这一特殊地理气候,从山脚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巅,依山就势造出最多达3700余级、集中连片约上万亩的梯田,构建起“江河水系——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生态循环系统,创造出“山有多高、田有多高、水有多高”的农耕文明景观。

“哈尼族生活在高山峡谷地域,又是跨境而居的民族。”研究哈尼梯田四十余年,史军超认为,云南应该以此打造出一个新的生态文化多样性制高点,加强和国际交流对话。

2021年1月5日,红河州元阳县哈尼梯田文化传习馆的演员在表演《哈尼古歌》。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1995年,史军超提出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的构想,并为此自费考察了中国主要的梯田省区,并比较了菲律宾、秘鲁、智利、印度尼西亚的资料,得出结论:红河哈尼梯田具备世界遗产所要求的的独特性、完整性、代表性三性原则,应予申遗。

据史军超介绍,他独立进行了四年研究后,在云南省“首届民族文化大省讨论会”上发表了《关于“建立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奇观保护与发展基地”的构想》一文,首次提出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建议,以及这一遗产的保护内容、申报方法和步骤。

2000年2月,史军超、李克忠、白茫茫、李扬、王建华、哥布、杨羊就等哈尼族学者讨论后,由史军超、李克忠执笔撰写了《元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实施方案》,拉开了红河哈尼梯田申遗的序幕。2001年12月,红河州人民政府发文正式成立了红河州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专家组,史军超出任组长。

村民在梯田中收割水稻(无人机照片,2022年9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对史军超而言,这条申遗之路一走就是18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史军超与其他学者们做了大量工作,也获得了相关国际机构的支持。2013年6月,中国云南哈尼梯田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但史军超认为,申遗成功只是个开始。

“哈尼族祖祖辈辈以稻作为生,我们努力让哈尼族创造的山地农耕文明进入了国际视野。”史军超认为,未来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要有实际的措施、方案,守护好以云南哈尼梯田为代表的诸多梯田,“在新的生态文明视野下,尤其是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下,我们要重新认识、重新打造、重新架构梯田。”

这是哈尼梯田美景(2020年3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史军超认为,哈尼梯田美妙地、生动地、完整地体现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有机组合。他在视频发言中表示,世界所有物种和生命都来自于地球母亲,我们要像哈尼族建造和守护梯田一样,尊敬自然,善待自然,我们的子孙才有未来。

史军超参加COP15第一阶段会议。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在2021年于云南昆明召开的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史军超曾建议在全球各大洲建立多个地球生命共同体体验示范基地,把这一理念鲜活地展示给所有人,让全人类共同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在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他再次提出了这个建议,并呼吁大会把红河哈尼梯田列为全球第一个地球生命共同体体验示范基地。

史军超说,在哈尼梯田上,我们建立了文化自信,现在更要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实现文化自强。


来源 新华网客户端

责编 杨  奥

审核 刘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