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报》整版点赞大理经开区!栉风沐雨三十载 砥砺奋进再出发

12月29日,《云南日报》05版刊发了《栉风沐雨三十载 砥砺奋进再出发——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30年发展综述》,整版聚焦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十年来向党和人民交上的满意答卷。

(大理经开区全貌)

2022年,是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大理经开区”)建区30周年。三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理经开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创新跨越,交出了一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高质量答卷。

(大理经开区管理委员会办公楼)

1992年,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一颗承载着大理发展希望的种子在苍洱大地生根发芽。此后,大理经开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站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潮头。三十年来,大理经开区白手起家,摸着石头过河,在大理州、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域开发建设和工业总产值、财政税收、出口创汇、到位外资等方面取得亮眼成绩,成为大理州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城市建设亮点。

基础设施日新月异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

大理经开区地处大理市下关东郊,建区伊始,基础设施几乎为零。经开区管委会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大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采取“筑巢引凤、引凤筑巢”相结合的办法,严格遵循一次规划、小片启动、分片实施、讲求效益的原则,走出了一条以土地出让聚集资金,靠资金聚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环境,招商引资开发,不断滚动发展的路子。

(云岭大道)

大理经开区将道路和供排水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从1993年起全面铺开道路管网建设,1998年实现了公路、铁路、航空等立体交通网络全覆盖。2008年来,大理经开区承担起海东开发建设任务,包括城市主干道、供电、供排水等10余项市政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面铺开,海东新区市政及基础设施从无到有、全面推进。

(凤鸣匝道)

在产业转型发展时期,大理经开区加快构建以“五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全面推进道路、供电、管网、绿化、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紧紧围绕打造“两城一区”样板田、“美丽湖区、公园城市”的目标,通过建设高端酒店、优质学校、医疗中心、生态公园、商业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宜居、宜工、宜商的城市环境,不断提高服务配套水平和城市生活品质,形成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持续打造门户节点,投资2.1亿元,实施苍山路、宾川路、云龙路、凤鸣匝道连接线等品质提升改造工程,不断优化城市形象。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0.15亿元的“三山两河”项目建设。规划实施总投资12亿元的“大理十六里”综合提升项目,全力打造大理最美洱海岸线。投资1.2亿元建设22个精品“口袋公园”。加快实施12个停车场建设,系统解决停车难问题。合理布局并增加公厕数量,加快推进5G智慧化公厕建设,不断完善便民设施。大理动车站提升改造工程项目、大理至攀枝花铁路引入大理枢纽工程项目、大理机场三期改扩建项目加快推进。2021年,建成区面积达27.8平方公里。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综合实力不断攀升

建区初期,大理经开区立足实际,发挥区位优势,推行“一兴百兴”的战略,确定以房地产业和建材业作为起步产业,带动全区各个产业发展。率先在大理州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将市场机制引入土地资源的配置过程,坚持以房地产开发启动基础设施建设,依靠基础设施的改善营造投资环境,用良好环境吸引外资,成功实现了滚动开发。房地产业和建筑建材业的崛起,使区内商业零售批发、饮食、装饰装潢、物业管理及修理、金融保险业等各类相关联服务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大理经开区新面貌)

同时,大理经开区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资、引技、引智、引项目,在招商引资、土地开发利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发展市场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取得明显成效,构建了商贸、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电力电讯、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产业为主的产业群,在培植新产业、开拓新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理经开区城市面貌)

近年来,大理经开区坚持“两城一区、三个走在前”和“双核驱动”的目标定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数字经济、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及传统产业“6+N”产业体系,建立“十四五”规划项目库,确定重点建设项目280个,总投资1929亿元,绘就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上登工业园区厂房)

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引进了安徽华晟等7个光伏电池、组件、储能系统、高低压输变电设备项目,总投资约80亿元,达产后可实现工业生产总值400亿元以上,纳税12亿元以上。

(嘉士伯(中国)啤酒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线)

打好“绿色食品牌”,重点发展乳制品、啤酒、核桃精深加工、果蔬深加工等加工产业。完成来思尔乳业年产20万吨云南高原特色乳制品智能化工厂建设项目、启动欧亚乳业年产40万吨总部工厂建设项目,努力将乳制品业产能提升到年产100万吨,嘉士伯啤酒易拉罐智能化生产线及产能配套项目竣工投产。

(金明药业生产线)

依托云南白药、金明药业等本地龙头企业和大理丰富的药材资源,建设优质中药材和健康产品原料基地,打造生物制药、生物保健产业集聚区。推进翰宇生物科技工业大麻智能化萃取项目建设,在工业大麻产品的开发、生产上抢占先机。

(云南省信创创新中心)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搭建起信创产业平台,数字大理、城市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相继成立,城市大脑项目荣获“2021年IDC未来运营领军者”优秀奖。苍洱云、数据中枢、理政中心完成建设,智慧党建、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文创等场景应用不断拓展。

(大理理政中心)

发挥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大理经开区)的政策优势,跨境电商产业园、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开放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大理经开区)授牌仪式)

截至目前,全区共培育各类市场主体28075家,登记注册工商企业7984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户、商贸企业升规升限纳统180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户。大理经开区已被认定为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国家级绿色开发区,入选2022年第一批云南省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名单、云南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在2021年全国217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排名第137位。

社会事业齐头并进 发展成果普惠于民

大理经开区自成立以来,千方百计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群众,认真抓好农、林、水、科、教、卫等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健康发展。

(大理经开区政务服务工作会议)

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建区初期,实施创建一流学校、组建一流教师队伍、挑选一流校长的“三个一”工程打造教育品牌,目前全区(含凤仪镇)共有初中5所、小学18所、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26所,全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满江小学)

推进健康事业发展。投资1.6亿元与大理州医院合作建设大理州医院凤仪分院,凤仪卫生院迁建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正大力推进滇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滇西医疗中心项目现场)

深度参与“千村扶贫”、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整合投入扶贫资金7806万元,积极帮助挂包扶贫村实施农村公路、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建立健全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有效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衔接。

(凤福苑公共租赁住房)

持续改善民计民生。大力扶持乡镇、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群众广开就业门路。全面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采取政府自建、政企共建等方式,建设公租房5600多套,满足了凤仪工业园、上登工业园、清逸堂、欧亚乳业等员工和群众住房需求。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绿色转型发展厚积薄发

在30年开发建设过程中,大理经开区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

持续推进截污治污建设,着力提升污染防治能力。近年来,持续投资约15亿元建设管网改造、沟渠整治、雨污分流及污水处理等多个截污治污工程体系。投资8.5亿元建设天井片区下沉式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均处理规模达4万吨,出水水质可达准Ⅲ类。拟投资4亿元建设上登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均处理规模3万吨。

(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狠抓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绿色基因。高位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三退三还”工程、多塘系统等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再生水管网敷设82.9公里。全面开展“两违”整治,拆除农村在建违章建筑,关停违法排污餐饮住宿经营户,加大非煤矿山整治工作力度,启动凤仪镇非煤矿山14个矿区矿点应急复绿工作,海春屠宰场搬迁建设项目、凤仪镇芝华村生牛定点屠宰场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扎实推进村镇“两污”治理行动,对凤仪芝华火车货运站片区开展了专项整治,13家堆煤(矿)场全部清理外运。完成了波罗江核心区1216亩的土地流转,建成生态库塘19个,清退鱼塘19个。实施完成白塔河、波罗江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全力推进波罗江及白塔河水质提升改善工程以及16条入河沟渠综合治理等系统治理工程。

(云浪箐矿山生态修复)

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绿色发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洱海保护治理统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坚持保护绿色生态、发展绿色产业、弘扬绿色文化、打造绿色开发区的发展路径,走上了一条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波罗江水达标进入洱海)

以创建国家级洱海保护绿色发展示范区为契机,扎实推进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和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和“八大攻坚”行动,加强发展规划与洱海保护绿色发展示范区相关规划的衔接,围绕洱海流域产业转移、人口疏解,科学规划功能定位,统筹布局生态、产业和公共基础设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积极打造洱海保护绿色发展示范区。

加强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产业准入管制,严格落实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国家产业政策,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严禁高耗水、高耗能及高污染项目落地。认真落实企业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源强制标准,加强重点单位碳排放监控管理,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提升管理水平,持续提高节能减排水平。

(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加快园区产业转型,淘汰“三高”企业,关停3家水泥厂、27家非煤矿山和14家红砖生产企业,推动3家水泥厂“退二进三”转型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推动园区产业向数字经济、绿色食品加工、生物科技、商贸物流等绿色产业转型发展。2017年,大理经开区被评为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最佳实践园区;2019年,大理经开区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级绿色园区”;2020年、2021年波罗江整体水质连续两年为Ⅱ类,白塔河整体水质持续改善为Ⅲ类。

(明珠广场“大花篮”)

三十年弹指一挥,三十年硕果累累。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大理经开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开发区决策部署和省、州党委工作要求,主动融入国家和全省、全州发展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培育构建“6+N”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高新产业集聚区、数字经济创新基地、总部经济孵化平台,走出一条以绿色为底色的发展新路子,努力开创转型创新发展新局面。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适度超前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实城市更新重点项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和乡村振兴,推进社会事业均衡优质同步发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把大理经开区打造成为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新高地、云南产城融合发展样板区、大理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来源 云南日报

通讯员 王飞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何雨珍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刘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