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装节论坛丨宋磊 彝绣的形成,是历史的沉淀与时代的选择

编者按:由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报业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共楚雄州委宣传部主办,中共永仁县委、永仁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永仁2023直苴彝族赛装节“非遗与传播——彝族赛装文化传承创新”主题论坛,近日在赛装之源永仁直苴村举办,八位专家学者就赛装文化的传承创新等主题建言献策,通过主流价值拉动非遗文化传播流量,让云南的非遗文化“生动化、立体化、大众化”。

发源于楚雄州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的赛装节,是彝族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传统节日。节日当天,云南省社科院民族学所副研究员、博士宋磊分享了《彝绣、彝绣文化、彝绣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讲述了彝绣在云南省“金木土石布”发展中所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作用等。

以“内部认同”为起点的彝绣产业发展

宋磊博士以彝绣为彝族文化的标志之一作为此次分享的一个起点。宋磊博士认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背景之下,首先是民族内部的认同,彝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形态与特征,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这些方面上依然存在很多差异及个性化的事物,只有在内部对其实现一种文化的认同与认可,那么区域性的团结与铸牢就会是一个前提。而彝绣在楚雄恰恰就具备了这么一个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代表的可行性和可能性,只有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以及边疆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彝绣文化是一种物态文化和生态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享受的三重维度载体,也是人类适应自然的外在体现。彝绣文化也是一种历史文化与产业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后历史沉淀与时代选择的必然,也是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类型。

宋磊博士提到,彝绣作为彝族文化发展的一个点,在彝族文化的进程中彝绣自然形成了彝族的一种生态伦理观,同时,彝绣的形成,也是历史的沉淀与时代的选择。

“六种视角”下的彝绣产品发展

任何一个产品的发展首先要兼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两个双重的属性,以彝绣为载体的这么一种文化,其就具备着这样的属性。

宋磊博士以“六种视角”充分说明了彝绣产品的发展,第一是“创新”视角,产品需要创新,而不是标新立异;第二是“资金引进”视角,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通过政府扶持、合作社发展、龙头企业带动、社会资本融入、群众主体参与等一种模式的构建,来实现资金的引进;第三是“品牌”视角,要通过品牌的树立,来打造彝绣相关的企业,从而带动楚雄彝绣产品的发展;第四是“市场拓宽”视角,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背景下,更要着重面对的是云南市场,从区域和内部的认同为基础,彝绣产品的体系才能建立,彝绣产品数字化的建立也才能实现;第五是“走出去”视角;第六是“传承”视角,要科学解决传承、发展、创新之间的一个平衡,有效的传承、合理的发展、更好的创新,是符合彝绣产品发展的一种办法。

宋磊博士强调,彝绣在云南省关于“金木土石布”的产业门类发展中,彝绣产业是具有典型性发展的产业之一,彝绣产业有望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字童 文

文旅头条 图

江蕊先 视频

郭磊锡 海报设计

来源 永仁县融媒体中心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