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胜天坑: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

滇西北永胜县地震“天坑”,位于永北盆地西北红石崖,地处西关山与芮官山之间,南距永胜县城2公里。2005年,中国地震局批准将永胜地震“天坑”,设立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中国地震局在批复中指出,永胜红石崖国家级地震遗址,包括天坑、槽谷、崩塌、滑坡、裂缝、断层、水系断错等古地震地貌和历史地震遗迹,是宝贵的自然遗产和科普宣传教育场所,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

永胜民间传说,地底下住着大鳌鱼,只要鳌鱼一翻身,就会发生地震。其实,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壳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只是由于地壳运动大多十分缓慢,因此人们并不觉察。然而,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并非都是缓慢的,有时也会出现突然的、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引起地球表层的振动,就是地震。此类地震属于构造地震,是因地下深处岩层破裂、错动造成的。


永胜县地处程海大断裂带,历史上曾发生过大地震。明朝《万历云南通志》卷十七载:“北胜州,正德六年五月六日地大震,城倾西北,民居圮者千五百余家。”清朝《乾隆永北府志》卷二十四载:“正德六年五月初六日,地震,城倾西北,民房倒塌千五百余间(《永北直隶厅志》为五千余间);近屯西山下,田陷成湖者百余顷。”《乾隆永北府志》卷五又载:“西山草海,在近屯西山下,明初原系军民田地,正德六年,地震累月,遂成为湖。”

1989年出版的《永胜县志》亦载:据明朝《万历云南通志》等书记载,明正德六年农历五月六日,即公历1511年6月11日,永胜境内发生了一次危害严重的强烈地震。据有关部门考察,震级为8级,震中烈度10度,震中在北纬26°42′、东径100°42′,即今永北镇北部的胜利、中和、兴营等村境内,方圆9平方公里,波及范围100公里以外。

这次大地震,给永胜造成严重灾害:60多平方公里的永北盆地,有20多平方公里陷沉,地势向西下降20米左右,北部坝区平面破裂,迄今仍呈沟壑纵横状态;宋元北胜州城变成一片废墟,明初所建澜沧卫砖石城西北倾塌;西关山与芮官山间的鞍部山岭撕裂,形成一个巨大天坑和深约500米、长达9公里的大裂谷;洪水荡三刀山,原系完整山岭,竟被地震拉开,屹然三峰,宛如刀削;原本北南流向的灵源箐河改道为东西走向,并经地震天坑裂谷流向三川坝注入五郎河;三川盆地中部从东到西地裂泉涌,澜沧卫军民屯田大片沉陷,形成翠湖龙潭和西湖草海。

五百多年前的强烈地震和千万年前的地质构造运动,造就了永胜壮丽的地貌奇观。尤为可贵的是,永胜境内古代地震遗迹,迄今基本保存完整。从县城东面羊坪光茅山,至永北盆地灵源箐,再下三川、程海盆地,犹如从山顶跌入深谷。在这纵横几十公里的范围内,人们可以看到森林草甸、天坑裂谷、湿地田园和断陷湖泊。在云南地区,由于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古代地震遗址不易保留,往往已被侵蚀殆尽。1988年8月和1989年9月,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地球与地质物理系教授布隆先生,连续两次考察永胜红石崖地震遗址,认为“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场面最宏大的古地震遗址”。


明朝正德年间大地震,使永胜局部山河改貌,也使永胜产生了不少传说和诗歌。关于程海的形成,当地人在儿童时代,往往会听到下述传说:这里原是一个坝子,县城就在坝子中间。城中有一所学校,门口有一对石狮。一天,有个过路的人到学校里说,“只要门口石狮子的眼睛变红,这里就要成海”。好奇的学生听了后,都盼狮子快些眼红,好看看变海的情况。一个学生等急了,索性把老师教书用的红笔拿去,染红石狮子的眼睛。可不得了,就在这一刹那间,地动山摇,大水涌现,一下子这个地方就变成海了。


诸如此类传说故事,还被收录在旧的地方志中。《万历云南通志》记载:“北胜州南四十里有村,程姓者居于此,一夜陆地忽变为海,故名程海。”《乾隆永北府志》亦载:“俗传本陆地,有姓陈者居此,一夕忽成海,故以此得名。”从这些传说看,程海的形成是在有了人类以后,而且是在有了文字之后,充其量也不过四五千年前的事。然而,程海湖的形成,据地质资料表明,却是在距今数千万年以前。诚然,此类有关程海形成的传说,也能折射出明代永胜大地震的历史。程海是新构造运动和大地震形成的断陷湖泊,这种环境资源十分难得,所以需要我们依法保护,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明代永胜大地震,不仅形成了红石崖巨大天坑,而且造成三川坝中部地陷泉涌,形成著名的西湖草海和翠湖龙潭,虽经历代疏浚恢复,迄今仍保留着上万亩湿地水田。


翠湖龙潭,又名九龙潭,位于芮官山下的翠湖村,因有九股泉水涌出而得名,现已建成小型水库。潭畔人家自古喜爱种莲,因而素有“龙潭莲锦”美誉。每当夏秋季节,这里万亩荷塘莲花盛开,形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美景观。


离开翠湖龙潭,经桥头河盟川桥,前行至石门关(龙门峡),只见两峰夹峙,一水中流,峭壁丹崖,灿若明霞,名曰红石崖。

清代知县罗俊民赞曰:

澜沧城西红石崖

芙蓉两畔云中开。

嵯峨万仞丹砂泼,

倒影一线青天来。

清代贡生杨魁榜诗云:

红崖传禹迹,

荒诞不可穷。

顾此双崖壁,

凿劈实天工。

丹嶂悬千仞,

河流一线通。

旧闻崖石下,

甘泉出其中。

春来如醴美,

疗疾多奇功。

用和盐梅饮,

长生比葛洪。

从红石崖行至西关山的关垭口,便是永胜古代八景之一“西关远眺”。古人在此登楼,东览澜沧卫城,西瞰三川田园,远眺玉龙雪山,多有即兴吟咏。

清代生员李育春诗云:

锁住古城万顷烟,

登楼又见一重天。

上方鸡唱云中寺,

下界人耕垄畔田。

地接红崖飞紫气,

峰迎白雪映晴川。

凭栏四顾襟怀爽,

好景谁将妙句传。

清代岁贡汤良臣诗云:

首夏西关景更鲜,

凭窗一眺兴悠然。

川连万井空无地,

阁锁双峰别有天。

处处雨馀村点翠,

朝朝旭照柳含烟。

麦黄又见秧初绿,

自此人歌大有年。

从西关山麓往北前行不远,驻足朝东北方向望去,只见沟壑纵横,田园锦绣,村庄散布,那就是明代永胜大地震的中心地带。此地大的河道有盐塘河、灵源箐河,小的箐沟有石牛箐、花园箐、马家坡箐,向西汇入地震天坑裂谷,原呈瀑布直下石门关,长年流入三川坝桥头河。20世纪50年代,此地兴修了盐塘河水库,又在灵源箐河上游兴修了羊坪水库,这里也就只有季节性河流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拥有近万民工的盐塘河水库工地,新开基槽突然出现长1000多米、宽50公分的断裂带,其深不可测。当时在场的永胜县委领导大为吃惊,这是关系到水库的成败和数万人民生命财产的问题。此时唐兆坤先生在编写水利简报,1957年他又申请过新编县志,知道《乾隆永北府志》等书明确记载,盐塘河一带明朝正德年间发生过大地震。永胜县委政府领导见到他取来的地方志后,当即命令停止兴建大中型水库,避免了一场重大的损失。

永胜地震天坑状似巨形马蹄,坑口直径长轴约有2公里,短轴方向约有1公里。它由上部开口深达200米的天坑和深约300米的峡谷复合而成,总深度达500余米,堪与国内广西、重庆的溶蚀天坑和美国、澳大利亚的陨石天坑媲美,而从地貌景观上看,更是毫不逊色。天坑崖壁色彩艳丽,北侧崖壁呈红色,南侧崖壁呈青色,故称红石崖和青石崖。红石崖上孤石极像一只仰头向南的鸽子,而青石崖上也有一只仰头向北的石鸽子,宛如一对相守相望的“情侣”,在蓝天白云间亘古绝唱。天坑底部滚石密布,崖壁中部石牙丛生,还有芮官山的圆丘、石桥、仙人洞,也都具有科学考察价值。

如今,人们来到地震天坑,遥想当年“6.11”,忽听空中惊雷响,霎时山地崩裂开,北胜州城夷平地,无数生灵化死亡,无数快乐变悲伤,无数欢歌变哀歌。然而,永胜前人坚韧顽强地从废墟上站立,在这曾经山崩地裂的土地上重建家园。时至今日,胜利、兴营、中和3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的居民,辛勤耕耘着盐塘河水库周边2万余亩沃土。五百多年前的大地震灾区,如今梯田层层,庭院深深,绿树浓荫,花果飘香,展示出战胜自然灾害、兴建和谐家园的生动图景。胜利、兴营、中和,寓意甚善,名副其实。

地震灾害为自然灾害之首,预报地震是人们长期的企盼。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探索地震预报的有关知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就是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并于公元132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诚然,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报,仍是一道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由于地震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而地壳平均厚度达35公里,对地下深处能量的积累和力的变化,人类都无法直接观测到。“上天容易入地难”,概括了地球的不可入性,也说明地震研究的艰难性。



近年来,我国在地质监测、地震预报上取得很大进步,诸如在20世纪70年代曾成功预报过辽宁海城7.3级地震,在90年代取得了云南孟连县7.3级、宁蒗县6.2级等一系列成功的短临预报,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地震预报的关键,是发现地震异常。比如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观前兆现象: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门道;无雨水变浑,变色变味又难闻;喷气又发响,翻花冒气泡。又如动物表现出的异常行为:骡马牛驴不进圈,挣脱缰绳往外逃;猪不吃食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跳;泥鳅蚂蝗上下窜,鱼浮水面又打旋;蜻蜓结队迁飞去,蜜蜂惊巢叮人畜。


地震越大,越是临近地震发生,泉水、动物、声光等异常反映就越明显。当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异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他环境的影响而变化;引起动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因此,观测地震异常,也要分析鉴别,排除干扰影响,还应及时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


由于地震巨大的灾害性,容易使人们对地震产生恐慌心理,这时地震谣言就出现了,并很快地传播开来。地震谣言的危害性非常大,它不仅有可能打扰我们的学习、生产和生活,而且可能扰乱社会安定秩序。我国《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规定:只有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才有地震预报的发布权利;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没有发布地震预报的权力。因此,只要不是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都是谣言,贴有“洋标签”的地震预报更是谣言。


地震虽然可怕,但人在震灾面前并非无能为力。当破坏性地震来临时,如果人们掌握了一定的防震减灾知识,大多是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地震录》记载:“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是说,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跑出室外,而应抓紧求生时间寻找合适的避震场所,采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静待地震过去,这样即使房屋倒塌,人也可以安然无恙。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研究资料表明,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



诚如中国地震局批复称赞,“永胜红石崖国家级地震遗址,是很好的科普宣传教育场所,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旅游资源”。如今,永胜县随着 “美丽县城”的建设,全国科普示范县的创建,拟以独特的地震“天坑”为核心,纳入三刀山、盐塘河水库等资源,打造一个国家级地震遗址公园。这既有利于人们防震减灾意识的增强,也有利于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还可开展科考、攀岩、探险、观光等旅游活动。

作者简介

何守伦,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人,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丽江师专旅游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兼任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客座教授、云南高校名师工作室导师、丽江旅游研究所所长、丽江边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及顾问;主持或参与《云南世界遗产读本》《丽江红色旅游发展研究》《丽江旅游发展研究》等科研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同源共祖》《云南永胜他留人与毛泽东祖先探源》等文章100余篇,编著出版著作、教材《永胜方言志》《华坪方言志》《丽江导游辞》《丽江旅游风情》《丽江旅游文化》《解秘他留文化》《云南旅游风情》《读懂云南》《旅游文化教程》《导游实训教程》《旅行社经营管理实务》等10余部;被授予云南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云南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获得云南教育功勋奖章、丽江市宣传文化突出贡献奖等表彰奖励。

(鸣谢:感谢周开邰、杨彬先生提供《永胜地震调查报告》等参考资料)

来源:美丽永胜

责编 海莱阿芝 代汪媛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