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交汇处,有汉、纳西、彝、傈僳等 48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55.8%。多年来,丽江市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通过发展旅游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记者为大家推荐了一条充分体现旅游促进丽江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旅游促“三交”)丰硕成果的精品旅游线路,欢迎前去体验!
感悟中华文化之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线路
线路:白沙古镇——束河古镇——大研古城
丽江古城由白沙古镇、束河古镇、大研古城三个古镇组成,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宋末元初,丽江古城雏形出现,以商贸为生计的城市文明形成;明代丽江古城成为丽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到清代中期已经基本形成现在的规模,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间,元代起,丽江木氏土司统领丽江长达470年,在政治上紧紧依靠朝廷,忠贞不贰;在文化上积极吸收以汉文化为主的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不断充实和丰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丽江古城成为多民族文化交融之地。明清时期,丽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成为连接茶马古道的中转站,南来北往的马帮货物须在此转换,为丽江古城创造了巨大的商机,丽江古城也因此成为商品集散地。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包围了大半个中国,国外支援抗战的物资只能从西南这一通道运输,茶马古道进入了鼎盛时期,丽江古城得到兴盛发展。一直以来,丽江古城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再现了古朴风貌。
白沙古镇
(一)白沙壁画
位于白沙古镇内,白沙壁画有琉璃殿与大宝积宫、大定阁、金刚殿、文昌宫五个院落,壁画主要分布在琉璃殿、大宝积宫及大定阁内,现存45铺,约144平方米。
白沙壁画是明洪武至清乾隆300多年间的作品,是古纳西族人对多元文化兼收并蓄的反映,是丽江各民族共融共生、开放包容、团结进步的生动体现。壁画吸收了汉族绘画中精细、洗炼的笔法,融汇了道教、佛教绘画中流畅绚丽的风格,又不乏纳西族性格中的粗犷,成为壁画艺术中的珍品,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白沙壁画除了大定阁部分是清初重建、补绘的以外,其他是在明朝两百多年里,先后由各民族的众多画师陆续完成的,其中有江南人马肖仙、中原道士张氏、藏族画工古昌、纳西族画匠和氏东巴,以及来自大理白族的杨氏画师。可以说,白沙壁画是各族人民传统友谊的结晶,千年来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最真实的物证。元明时代,汉文化大规模进入丽江,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杂居共处,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纳西族采用了兼容并蓄的策略,明代木氏土司也对各种宗教采用了兼容政策,因此丽江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交汇区,而丽江壁画正是这种民族大融合的反映,这也是白沙壁画的特殊之处和宝贵之处。
(二)和善均铜艺传承基地
丽江铜器历史悠久,东巴经中常可见到铜器、铁器冶炼锻造的记载。丽江铜器在明代很有名,常常作为木氏土司送人的珍贵礼品,徐霞客在游记中就记载了纳西土司木增赠送他的“丽锁红毡”,丽锁就是指著名的丽江铜锁,在滇川藏交界地带都闻名遐迩。
和善均是纳西族传统制铜工艺传承人,也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96年被上海市“中华民族大观园”聘请为纳西族传统制铜工艺技师。和善均制作的“东巴茶炊”在2011年8月获得云南省第五届昆明泛亚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博览会“工美杯”精品评选的金奖,同年他被评为丽江市2011年度优秀传承人;2012年第六届“工美杯”精品评选中,其作品“焚香三事”荣获银奖;2014年其获得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荣誉。如今,白沙古镇设有的和善均纳西族铜器制作传承展示基地,已经成为纳西传统制铜技艺展示和传承的一个窗口。
(三)白沙锦绣艺术院
一座锦绣艺术院,半部民族刺绣史。白沙锦绣艺术院一进四院,主体建筑以清代中晚期建筑风格为主,由春和画廊、刺绣传承教师(书香锦绣、大家闺秀)、明清之韵、锦绣之韵、秦汉之风、院长版画院、唐宋之雅七大展厅组成。白沙锦绣艺术院是一座以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及推广丽江多民族刺绣文化为宗旨,以开拓、创新及发展丽江纳西及其他少数民族刺绣文化为核心,融保护、传承及弘扬东巴文化、唐卡文化、民族绘画、木刻版画、书法、太极等文艺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院,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以丽江多民族刺绣文化为主题的艺术院,先后被授予“巾帼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丽江市大众创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等称号。
白沙锦绣艺术院秉承“以文化传承、发展为核心推动各族文化共繁荣;以刺绣技能培训为纽带,带动各族人民共富裕;以艺术院为据点,带动各族人民共发展”的教学理念并付诸于实践。艺术院常年组织技师到玉龙县鸣音、九河、黎明等乡镇进行传统手工刺绣就业技能培训,为玉龙县各民族妇女脱贫致富另辟新路,带动贫困山区各民族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束河古镇
(一)茶马古道博物馆
茶马古道博物馆,是明代木氏土司“束河院”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博物馆以茶马古道文化、束河当地风俗和普洱茶文化为主题,是中国第一家专门研究并展示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整座博物馆由序言厅、壁画展厅、史事一厅、史事二厅、束河生活厅、束河皮匠厅五个部分组成,较为系统地展示了茶马古道时期各族人民在丽江因商而汇、因文而融的历史。
(二)束河古镇工匠园区
束河古镇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因其特有的文化及贸易历史,工匠技艺积年不衰,成为了众多大师的创作平台与匠心源地,获得了“手工业之乡”和“皮匠之乡”的美誉。丽江束河古镇工匠园区就是各民族在丽江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
工匠园区集艺术展示、技艺传承、文化推广、制作生产、创新研发、产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引进一大批工匠人才、文化团体和知名非遗商家入驻,集中展示丽江民族工艺产品和技艺,保护丽江非遗,让游客能在文旅产品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青龙桥和三眼井
青龙桥建于明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木氏土司鼎盛时期的标志性建筑。青龙桥长25米、宽4.5米、高4米,全部由石块垒砌,是丽江最古老的单孔石拱桥,如今桥面经过数百年风雨的洗刷变得斑驳苍老,却不失英雄气势和庄严厚重感。开春时节,桥畔的杨柳长出了新芽,如烟似纱,仿佛绿色的波浪要涌到桥面上来,生动展现着束河八景中的“烟柳平桥”一景。
束河古镇有很多的三眼井,一股清泉水利用上下游的关系分为三塘井水,第一眼作为饮用水、第二眼洗瓜果蔬菜、第三眼做洗涤用水,一水三用,不争不抢,这也源自于丽江崇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大研古城
(一)黑龙潭
黑龙潭,位于丽江城北,象山西麓,是丽江古城内一座自然与人文珠联璧合的古典园林。园林内的古建筑包括龙神祠、得月楼、锁翠桥、玉皇阁,以及后来迁建于此的原明代芝山福国寺解脱林门楼、五凤楼,原知府衙署的明代光碧楼及清代听鹂榭、一文亭、文明坊等。黑龙潭有丽江“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誉,1996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黑龙潭,是丽江古城的水源,泉水从锁翠桥倾泄而下,一里之后,从玉龙桥分流三泉,缠绵曲折,穿街过巷,流经古城。因为水,丽江古城有了“东方威尼斯” “高原姑苏” “家家小桥,户户垂柳”等诸多美名。
黑龙潭的水系和建筑,蕴藏着一个阴阳八卦布局。象山之麓,龙神祠旁,水陆相环,犹如一幅天然的阴阳太极图。人们在潭中少阳处筑起一个八卦形基台,立得月楼于其上;往南百米处,东西横贯着一道水堤,上开9个泄水口,寓意“阴阳定八卦,八卦定九宫。”玉水从黑龙潭流向古城,主脉上建有7座桥,自锁翠桥开始,屹跨中河的有双石桥(今称玉龙桥)、大石桥、百岁桥、万子桥、南门桥和玉龙锁脉桥(也称“七星桥”),此为“九宫挂七星”。过去丽江古城有8处“惜字炉”,用砖石建成,有宝塔型、亭阁型、楼台型几种,高1米多,是昔日读书人焚烧文字纸张的地方。其中,双石桥、大石桥畔各有2个,万字桥、南门桥、玉龙锁脉桥畔和雪山书院旁各有1个,被称为“七星挂八斗”。由此,黑龙潭及其水系便形成了“阴阳定八卦、八卦定九宫、九宫挂七星、七星挂八斗”的布局。
(二)团结亭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派出中央民族访问团深入民族地区开展慰问活动。1950年10月9日,以夏康农为团长的中央民族访问团西南第二分团来到丽江,开始了历时一个半月的宣传慰问活动。访问团通过对民族代表的个别访问,召开民族联谊会和座谈会,开办丽江助产训练班,同时通过向少数民族同胞赠送毛主席的题词锦旗、纪念章和日用品等方式,调解了民族纠纷、消除了历史隔阂、宣传了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1950年10月18日,在欢迎访问团的联欢大会上,参加丽江专区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向访问团献上了一面锦旗。锦旗顶端绣着“敬献给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字样,中间用汉、藏、彝、纳西、傈僳等6种文字绣着“我们永远跟着你走”字样,底端是云南省丽江区18个族群名称的落款及赠送时间。后来这面锦旗被收藏在云南民族博物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云南实践”展厅里,向千万游人讲述着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
2021年,丽江决定打造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修建团结亭,并将这面意义重大的锦旗拓印制成“锦旗碑”,永久陈列在亭内,在人流量较多的大研古城入口处进行展示。
(三)木府
丽江木府也就是今天的丽江古城博物院,被称为丽江古城的“大观园”,是明朝纳西族首领木氏土司的府衙。其作为古城的心脏,不仅是丽江多民族文化的结晶,更彰显了丽江各民族长久以来共生共融共创的良好传统。
丽江木府建筑风格在明代汉族的基础上,融入了纳西族、白族各民族的工艺风格,由白族、纳西族等民族的能工巧匠携手建成。院中有万卷楼、护法殿、议事厅、光碧楼等,这些建筑集各家所长,是民族技艺融合的产物。其中,万卷楼外看两层、内为三层,是木氏土司读书藏书之地,整个建筑取山东孔庙和北京魁星楼之精华而建,楼顶像明朝时期书生头上的八角帽,被人们称为“玉龙雪山第一楼”。
书籍典藏上,木府既有千卷东巴经,又有百卷大藏经,还有六公土司诗集和众多名士书画,充分体现着各代土司重视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又注重学习外来文化。同时木府中所有的对联、匾额都是用汉字书写,万卷楼三万多卷的藏书都是汉字书籍,土司颁发的文告也一律用汉文书写。
目前,木府内已成功收藏明代土司木增、清代进士和庚吉和名家杨卿之、李群杰、周霖等文化名人的书画墨迹。同时还收集了多件流落民间的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完成了丽江壁画的整体临摹工程和丽江古城百米长卷绘画项目。除此之外,木府还成立了丽江市徐霞客研究会和木府书画院,进一步挖掘丽江的文化内涵。作为爱家乡主义教育基地,木府讲解员向青少年讲述着一件件催人奋进的爱家乡故事;作为政德教育基地,木府积极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培训的现场教学工作。
(四)周霖艺术纪念馆
周霖(1902—1977年),字慰苍,纳西族,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人。著名国画家、诗人。周霖擅长国画,创作了大量反映彩云之南、玉龙山下各族人民新生活的作品,郭沫若赞其“诗书画三绝”。1963年,周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成为中国美术馆开馆办展第一人、云南画家进京办展第一人、全国少数民族进京办展第一人;1964年,于北京举办了纳西族画家周霖画展,展出了中国画一百五十余件,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周霖在发掘丽江民间文化遗产、培养书画艺术人才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周霖艺术馆位于七一街八一下段185号,于2018年5月10日建成开馆。纪念馆为纳西族传统的“三坊一照壁”民居院落格局,正房堂屋门楣悬挂“梓里模范”匾额,为中华民国七年一月吉日劝学所赠,题字者是时任云南督军兼省长、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唐继尧。正房两边厢房为储藏室及厨房,其南厢挂有“书画传家”匾额,为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刘大为所题,与正房相对的东面临河居是周霖的书斋兼画室。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海莱阿芝 整理
来源 丽江市民宗局
责编 杨金敏
审核 刘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