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昆明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公开发布。《规划》提出到2025年,做大做强文化和旅游产业,以更大手笔推进“旅游革命”和旅游业转型升级,当好云南旅游产业国际化的“排头兵”,引领带动全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突破3.65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突破5083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17%以上,旅游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优化布局,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构建“一核一圈四区五走廊”的旅游业发展格局。“一核”,即以五华、西山、官渡、盘龙、呈贡5个城区为核心,构建国际都市文化旅游休闲核心区;“一圈”,即环滇池生态文化旅游圈;“四区”,即大石林文化和旅游片区、环阳宗海文化和旅游片区、大轿子山文化和旅游片区、磨憨跨境文化和旅游片区;“五走廊”,即连接主城—富民—禄劝—攀枝花文旅走廊、主城—嵩明—寻甸—东川—成渝(贵阳)文旅走廊、主城—安宁—大理—丽江文旅走廊、主城—晋宁—玉溪—西双版纳—磨憨文旅走廊、主城—宜良—石林—两广文旅走廊。
创新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全市4A级以上景区全部实施提升改造,改造后传统景区旅游综合效益初步显现,非门票收入占景区总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新建成3—5个具有较强市场吸引力的复合型精品景区。新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2家,新增省级旅游度假区3—5家。新增五星级酒店5—8家,新建特色民宿约540家、康养度假酒店不少于30家;建成投入运营半山酒店不少于10家,分批有序建成投放市场。建成云南饮食文化大观园、10条特色街区、2家大型诚信旅游购物中心,形成至少1个系列“昆明礼物”。
“十四五”期间,重点启动1—2条昆明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创建20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区。3—5个旅游小镇成功创建成为省级特色小镇,建成6个省级民族特色村,5个省级旅游扶贫村,7个产业支撑突出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树桔红军渡等1—2个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的红色旅游发展示范区,打造3条传承长征精神,展现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标识的红色旅游线路。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健全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十四五”期间实施文物保护工程不低于100项。力争到2025年,全市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达到800项以上。全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养维护率达100%,县级达80%。到“十四五”末,每个县(市)区均建成1座(含1座)以上综合性国有博物馆和1座(含1座)以上专题类国有博物馆,全市注册备案博物馆总量突破45个。
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促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突破750项,努力形成以国家级和省级名录为重点、市级名录分布合理、县级名录基础良好的“金字塔形”结构。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达750人以上。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航 文
资料来源:昆明市人民政府官网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刘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