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人物志 | 毕春李:用更“潮”的音乐方式去推介家乡云南

他是一名音乐制作人,他的音乐里有云南特有的味道,有关于理想与成长的故事。他叫毕春李,《早安云南》的作曲/编曲者,是不折不扣的“90后”,也是如假包换的云南“家乡宝”。若要追寻他与音乐的缘分,要从很久以前说起。

毕春李出生于临沧凤庆,年幼时受彝族传统艺术——“打歌”的影响,自此爱上民族音乐。这份挚爱也源于他对家乡云南的深爱,他想用音乐去传递彩云之南大美山河、多姿文化以及云南人天生的乐观与豁达。如今的毕春李小有名气,已拥有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流行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音协全国高研班学员、“极唱声乐”创始人等诸多头衔,但说起创作,他初心不改:“我希望用更‘潮’的音乐方式,向更多人推介我的家乡云南!”

初心不改 用民谣与“早安云南”结缘

14岁时,毕春李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取名“泡沫乐队”,这名字源于他的绰号“老泡”。当时的毕春李,做音乐完全是凭着满腔热血和音乐天赋:“喜欢什么就做什么。”

虽说与自己的“爱好”相伴十分惬意,但时间久了,他也发现了问题,没有通过系统性的音乐培训,让自己的创作遇到了瓶颈。于是,毕春礼18岁时报考了云南艺术学院,并成功进入心仪的作曲系求学,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大三那年,怀着做专业音乐人的梦想,他北上首都,来到音乐产业前线北京实习。在北京的三个月里,他吃住都在唱片公司录音棚里,一方面是为了节省住宿钱,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争分夺秒地学习实操,将学校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而北京这段难忘的经历也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让他坚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之后的毕春李,带着梦想踏上音乐的征途,经历辗转之后他创建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并将工作室地址选在了云南艺术学院(旧址)所在地——麻园,用他的话说,这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2022年,一次无意的网上“冲浪”,让他看到了一篇宣传云南的文章,并被文章中大量精美的图片吸引,而这篇文章的标题名为“早安云南”,这是他与“早安云南”的最初结缘。后来看到“早安云南”栏目征集歌曲,他开始作曲/编曲、投稿、入选、拍MV……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早安云南》随着兔年的钟声传遍大江南北,更多的人由此认识云南,喜欢云南,爱上云南。

为爱创作 用文艺精品表白云南

一路从家乡走来,云南民族音乐的元素早已深深刻进了毕春李的骨子里。谈到对《早安云南》的创作,他表示,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民族音乐的工作者,当他拿到杨洪文老师创作的歌词时,脑子里的灵感便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凤尾竹摇醒多情月亮,卡瓦格博喊出了太阳,彝家火把还没有熄灭,洱海姑娘又撒开渔网……”每一句歌词都仿佛写到了毕春李这个“家乡宝”的心坎上,歌词中对云南各地景色浪漫的描写激起他的强烈共鸣。

《早安云南》作为一首民谣,其作曲/编曲中也融入了毕春李的精巧构思,在歌曲高潮部分“早安云南我爱你”这句曲调中,他运用了彝族传统曲调“domiso”三个音,但在编曲上,却采用了傣族传统音乐中特有的柔美感,完美地融合了两种民族传统音乐。彝族是火的民族,歌曲多为刚烈铿锵、激情四射;而傣族则被誉为水的民族,曲调柔和细腻、悠扬婉转,正符合歌词的清新柔美,这句曲调,正是云南“火”与“水”的碰撞与结合,刚柔并济,美美与共。

身体力行 以更“潮”的方式宣传家乡

对于毕春李而言,《早安云南》融合了两种民族音乐的创作方式,绝不是偶然,而是他一直坚持的用年轻表达方式去传承民族音乐结出的累累硕果,用他的话说,就是“潮”。在他看来,音乐也是需要不停与时俱进,要用“90后”喜欢的音乐去吸引年轻人来关注、传承民族音乐。为此,他一直身体力行,先后推出了《花开幸福村》《一起回家》《乌阿瓦》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新作品,特别是《乌阿瓦》,将云南民族音乐与拉丁恰恰结合,欢快的节奏十分具有传唱性。

对于接下来的发展方向,毕春李坦言,自己还将在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表达方式上多做尝试,在不断地尝试中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音乐道路。而这条道路,既有年轻人所接纳、喜欢的“潮”元素,也有乡土云南的浓浓气息,因为他的初心一直未变:“我用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邀请大家到云南来!”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奥 李亚 文

邓斌 图/视频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