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傣族传统舞蹈舞进“身体在场”系列活动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缪欢 文) “身体在场——传统舞蹈类非遗学术讲座与展示”系列活动第三场《跨境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交流与建设和谐边疆》3月18日在北京举行,众多专家、学者及舞蹈演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场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联合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承办,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金娟主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 金娟)

活动前半部分的专题学术讲座紧扣跨境民族传统舞蹈类非遗,深入探讨跨境民族的传统舞蹈在相关的自然环境、历史记忆、生活特征和文化共性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跨越国界的交往、交流和互动,并进一步探究其在文化共享、实践民心相通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从而为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舞蹈类非遗的保护工作提出了合理建议。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林继富 )  

中央民族大学林继富教授认为,在跨境民族的生活中,传统舞蹈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是具有血脉联系的生活纽带与文化桥梁。传统舞蹈通过生活场域、仪式演绎和身体展示来连接彼此,跨越地域边界、国家边界,构成民族与国家互动互融的共同体生活实践。应发挥跨境民族传统舞蹈交往、交流、交融的特性,使多民族传统舞蹈相互借鉴、吸收,彼此欣赏,形成共创、共享、共情的传统舞蹈生活艺术,维系长久、稳定、和平友好的睦邻关系,推动和深化中国和谐边疆生活。

(云南艺术学院教授 石裕祖)

云南艺术学院的石裕祖教授介绍了云南滇北、滇西、滇西南、滇南等区域16个跨境民族的传统舞蹈,展示了他多年深入各个民族地区收集的宝贵图片和视频资料,对跨境民族在形态和内涵上的区别、联系与成因做了有价值的比较和研究。

(云南艺术学院教授、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徐梅)

云南艺术学院徐梅教授认为,舞蹈作为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统文化的共性特质和区域文化的个性特征。她深入探讨了跨境民族是如何通过极具辨识度和认同感的舞蹈形态,来体现跨境民族间的互鉴、交流,并呈现出共融性、共情性、共享性、共赢性的多元一体化发展格局,从而凸显出传统舞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功能与价值。

讲座之后的提问与交流环节,林继富教授指出传统舞蹈在非遗保护领域的发展要从纵向和横向即文化符号和个体生命与情感的两种视野看待传统舞蹈的多元共生与共融共情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国家级非遗项目傣族孔雀舞代表性传承人 约相广拉)

在传统舞蹈类非遗展示和教学环节,来自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民间艺人们为观众现场展示了形态多样的傣族传统舞蹈。国家级非遗项目傣族孔雀舞代表性传承人约相广拉演示傣族徒手孔雀舞,75岁的他依然动作敏捷、细腻传神。传承人们也对傣族孔雀舞的动作、道具、服饰、伴奏乐器进行了现场演示。

(戛拉舞,德宏州傣族孔雀舞艺人 乔二所)

88岁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张宜秋与众多年轻爱好舞蹈的观众们一起,跟随传承人一起舞动,博得了现场观众的喝彩。

本次活动以跨境民族传统舞蹈为切入点,将助力“一带一路”和谐边疆的建设。

张建生 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