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一县市·巍山】以文促旅 活态传承 探索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新路径

巍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多民族聚居区,汉、彝、回、白、苗、傈僳等民族世居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遗存丰富,存续状况较为完整。近年来,巍山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依托扎染、刺绣、打歌等品类繁多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充分挖掘巍山县非遗资源,以文促旅,活态传承,探索了一条文旅融合的新路径,擦亮巍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

摸清非遗底数 保护传承有序推进

巍山县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专项资金,制定项目保护实施规划,按步骤有阶段地推进项目的实施。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打歌”,已举办了全县范围的四次彝族打歌比赛,实现了项目的社会化传承性保护;省级非遗濒危项目“高台社火”于2014年开始实施抢救性保护,通过在春节、小吃节、祭祖节等活动上表演,重燃节气氛围,延续传承香火,濒危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非遗保护的前提是摸清家底,巍山县持续推进非遗项目名录体系建设,加强分类保护。截至目前,巍山县共有各级非遗保护名录8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6项,州级21项,县级61项,项目名录数位列大理十二县(市)之首,涵盖了非遗十大类别;有代表性传承人110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7人,州级17人,县级85人。

多彩非遗进校园 活态传承别样美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非遗进校园已成为一种常态的教育、保护形式,从娃娃抓起,更好地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巍山县十分重视打歌文化进校园活动,县文化馆积极组织开展了打歌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系列活动,通过歌舞乐类非遗活态展演、传承人现场传授技艺等方式,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播下对打歌文化热爱的种子,让学生们更为直观地了解、认识打歌艺术,以耳濡目染的形式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各乡镇、社区、街道和学校分发编写出版的《民族歌舞进校园普及教材》《蒙舍遗萃——巍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巍山彝族打歌》等非遗资料和普及读物,让群众多渠道、全方位地了解巍山非遗,进一步巩固非遗保护成果。

打造“非遗+” 文旅融合焕新彩

“非遗+”已成为一种常态,活态传承让非遗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助推文化产业升级发展,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谱好文旅融合新篇章。

巍山创建美丽县城、特色小镇等一系列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是巍山县非遗保护难得的机遇,也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巨大挑战。巍山因地制宜,挖掘非遗资源,打造特色旅游街区。开辟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南诏古街为“非遗+旅游”的实验中心,抓住机遇,整合资源,初步建立了以传统技艺类非遗为主打的南街扎染刺绣主题街区,实现非遗资源和传统民居相得益彰的资源优化,激发具有巍山特色的“非遗+旅游”新活力。随着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不断加快,先后在南街设立了“非遗+旅游”示范点、巍山扎染技艺传习所、巍山布扎传习所、刺绣传习所等非遗传习所,体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

踏着青石板,漫步巍山古城的南街扎染刺绣主题街区,一块块蓝底白花的扎染在店铺前随风摇曳,水墨晕染风格的扎染布灯罩别具一格,各种花色的门帘、窗帘把街道装饰得古朴又清新。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巍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民族风情,还能体验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演展示。

下一步,巍山将结合实际,健全非遗保护机构,在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保护上持续发力,给予非遗保护的工作人员争取更多的业务培训机会,提高传承人技艺水平,激发传承活力,为巍山文化传承注入强劲动力,盘活本土非遗资源,发掘民间非遗文化能人,不断培育、壮大非遗传承队伍。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美溶  文

巍山县文化和旅游局、杨金敏  图

责编 代汪媛

审核 刘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