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荣幸终于来到了美丽的外普拉村,我想要去听、去看、去感受外普拉女性为改变自己,改变家乡而迸发出的能量。”4月21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示范村——云南省外普拉村以女性为主的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项目”揭牌仪式上说。当日,该项目揭牌仪式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宜就镇外普拉村举行。“今天的揭牌仪式是所有合作伙伴辛勤付出的最好见证,项目展现了女性在经济和社区发展中获得赋能,就能为社区乃至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白雅婷说。
600多名当地妇女实现技能和收入双提高
2017年7月,“可持续发展目标示范村——云南省外普拉村以女性为主的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在永仁县宜就镇外普拉村落户并正式启动。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开展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村级实施试点项目,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云南省妇女联合会、玫琳凯公司及永仁县人民政府共同合作开展,聚焦女性赋能、提高村民收入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各方通力合作,在推动设立乡村生态旅游合作社、完善外普拉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挖掘保护传统历史文化、开展文化和技能培训、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取得积极的成效。据悉,外普拉项目启动以来,截至2022年,项目第一阶段各项目标已基本实现,切实帮助该村60户约200人实现脱贫,600多名当地妇女实现技能提升和收入提高,330多名长期和季节性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为巩固项目第一阶段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项目各方经协商一致,及时跟进开展项目第二阶段合作,二期项目自启动以来,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展开。”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张翼表示,今天的揭牌仪式,既是对前期项目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合作各方的勉励,以及对未来成果的期盼,标志着各方务实合作的崭新起点,也代表着各方共谋发展的郑重承诺。楚雄州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阿明仙表示,通过国际项目先进理念引导,专家现场规划辅导,组织以女性为主的村民开展培训和外出游学、参观考察,对传统民居实施样板房改造等措施,提升了该村妇女的内生动力,使外普拉村如期脱贫,生态乡村旅游产业初具雏形,成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典范,对村域层面推进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现实的创新发展意义和长远的借鉴示范潜力。玫琳凯中国副总裁张晶认为,外普拉项目以发展女性来撬动外普拉村的脱贫与可持续发展,让这个古老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从“锅边”走向了“村边”,从“村边”走向了世界。因为她们的加入和贡献,探索出了一条以女性赋能为中心的乡村减贫与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今外普拉女性与她们村庄的故事,正随着项目的推进,在全球舞台上鼓舞着更多的女性。
女性发展潜能和管理意识得到快速提升
太雪荣的老家在云南曲靖,2015年她嫁到外普拉村。“当时这里交通不方便,生活条件也不好。”2017年,外普拉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同时落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外普拉项目也启动了。“慢慢地,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外普拉的发展越来越好,村子里的群众看到了希望。”本来太雪荣和老公打算去外面打工,因为孩子和老人都需要照顾和陪伴就留了下来,2021年外普拉村委会换届,太雪荣当上了村妇联主席。太雪荣说,外普拉项目使当地女性获得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增收渠道,她们的月收入如今少则上千块,多则达到一两万。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参加赋能培训与组织文化活动后,外普拉村的妇女改变了原来沉默的习惯,在培训中积极表达,和外来的客人热情互动,也会向村委会和老师们反映自己的需求。
通过为外普拉女性赋能,当地女性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改善,发展潜能、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大大提升并且行动起来。这些活动不仅成为外普拉村生态旅游的亮点,更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凝聚力和文化自豪感。夏学芳参加了很多次培训,学到很多技能,从灶台后面走向了外面,也走向了世界。如今已是外普拉村妇联副主席、火波诺玛艺术团副团长。她去过北京和上海等很多地方,她从来不曾想过自己能走那么远,是这个项目给了她机会,让她看到很多希望和想法,逐渐热爱上了本民族的文化。“过去发展养殖和种植没有销路,现在销路打开了,我家现在养了一百多只黑山羊,种植了几十亩的芒果,家庭收入一年比一年好。”夏学芳说,她要更加努力地带动村民搞发展,让更多妇女同她一起走上致富路。白雅婷表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与合作伙伴一起进一步推进外普拉绿色可持续发展,保护当地彝族文化,通过技能培训和创业赋能女性,持续改善女性的生计,致力于支持女性发挥领导潜力,消除结构性的性别不平等。
来源:中国妇女报、永仁融媒体中心
责编 许伊欣 王楚云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