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3个非遗项目亮相央视 尽展佤山非遗之美!

非遗里的中国

非遗中的临沧

CCTV—1《非遗里的中国》

带观众们走进多彩云南

领略

佤族鸡枞陀螺、佤族木鼓舞、佤族甩发舞

传承创新新活力

本期节目中,央视主持人龙洋,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单霁翔,以及影视演员祖峰,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光禄古镇,体验二十多项极具云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美丽的滇山云水间见证了非遗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沉浸式回顾和了解

我市亮相央视的“非遗名片”

佤族鸡枞陀螺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主要分布在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允俸村委会东等佤族村。

鸡枞陀螺因形状酷似野生菌鸡枞而得名,佤族称之为“赶迪约”。基本技艺为:绕、转、抛、接、打五个方面。佤族鸡枞陀螺是会飞的陀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体育奇葩。

《佤族甩发舞》被录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佤族甩发舞》佤语称“稿西尾嘿”,流传在佤族地区女青年中的休闲娱乐舞蹈之一,主要分布于沧源佤族自治县。

舞者们会把头发披散下来展示她们奔放狂野的魅力。《佤族甩发舞》因佤族姑娘们飞舞的黑发而名扬四海,著称于世,被艺术家们称为“会跳舞的黑头发”。舞者在歌声中舞动双臂,踩起脚,俯仰开阖,甩首顿足,以刚健快捷的脚步为拍,让秀发如云飘散起舞。秀发在空中时而似黑云流瀑飞溅,时而又如翻腾的巨浪,柔中有刚,潇洒健美,给人美的享受。

《佤族木鼓舞》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为陈改保。《佤族木鼓舞》分布在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建设村、岩丙村、岩帅大寨;单甲乡安也村护俄寨、嘎多村;糯良乡怕秋村、南撒村;勐来乡丁来村;勐角乡立新村、翁丁村;班洪乡班洪大寨等地域。《佤族木鼓舞》充分体现了沧源崖画中围圈,逆时针转动,对称而舞的动律特征。与木鼓舞相关的伴奏乐器有:木鼓、铠锣、铜鼓、葫芦笙等;与木鼓舞相关的民间舞蹈有:拉木鼓舞、剽牛舞、铓锣舞、刀舞、甩发舞、跳木鼓房舞等。


近年来,临沧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翻开活化新篇章。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个,国家级传承人5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5个,省级传承人44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35个,市级传承人130名;县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000个,县级传承人595名。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2022年滇红茶制作技艺参与中国茶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临沧实现世界非遗项目零的突破,并成功举办“茶和天下•共享非遗”云南分会场活动。《临沧市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临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相继出台,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逐年增长。举办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业务骨干培训,开展全市茶产业类非遗项目田野调查、世居民族非遗项目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征集。

来源 恒春临沧

责编 康莞悦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