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创造出许多
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
小编就带大家来一起聊聊
关于怒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些事儿
阔时节
“阔时”为傈僳语,“阔”即是年,“时”意为新,“阔时”则是新年,阔时节是居住在怒江境内的傈僳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传统民族节日。“阔时节”期间,人们宰猪杀鸡、酿制水酒、舂粑粑来馈赠亲友,欢庆丰收,并祈祷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安康。
2021年5月,傈僳族“阔时节”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傈僳族民歌
傈僳族民歌内容自由、曲调热情奔放、歌唱形式多样、音乐富有个性特点且种类繁多,可以用“三大调”来囊括,即木刮、摆时和优叶。傈僳族民歌承载了傈僳族人类起源、繁衍生息、生产生活、风土人情、爱情婚姻等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是傈僳族的智慧结晶与精神财富。
2006年5月,傈僳族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独龙族民歌
“独龙族民歌”演唱题材广泛,根据演唱内容和音乐曲调可分为叙事歌、劳动歌、舞蹈歌、祭祀歌、山歌小调、儿歌等种类。独龙族民歌以清唱为主,少用铓锣、木棍、皮鼓、口弦、竹笛等伴奏演唱。
2021年5月,“独龙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怒族“达比亚”舞
“达比亚”舞是福贡怒族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以舞者手持乐器“达比亚”边弹边舞为主要特征。怒族“达比亚”舞有左右高弹、平弹、低弹、背弹、反弹等动作,有近百套舞步,舞蹈内容反映有祖先迁徙、母系社会、生产生活、保卫家园、传情达意等题材。
2014年11月,怒族“达比亚”舞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独龙毯
独龙毯是独龙族标志性服饰,白天为衣,夜晚为被。传统独龙毯以野藿麻为原料,通过“选麻、绩麻、植物染色”等18个工艺流程制成1根麻线,再通过排线、纺织等步骤,织成一张独龙毯需要花一个多月的时间。现在,独龙族人多用棉线和腈纶线替代麻线,织出的毯子质地更柔软,色彩更绚丽。
2022年12月,“独龙毯制作技艺”被列为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老窝火腿
“老窝火腿”因产于怒江州泸水市老窝乡而得名。每年农历冬月或腊月,人们选择当地黑毛土猪后腿,通过“挤血水、揉腿、烟熏、发酵”等十多个技艺流程腌制。老窝火腿皮色蜡黄,肉质紧实,伴有淡淡的烟熏味,口感鲜香回甜,具有“低盐、柔软、清香”的特点。储存3年的火腿可切片生吃,香味浓郁。
2022年12月,“老窝火腿腌制技艺”被列为为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怒族琵琶肉
琵琶肉是最具怒族特色饮食之一。琵琶肉腌制通常在立冬前后选择原生态养殖至少一年以上的土猪,通过“全身剔骨、铺洒香料、缝合猪身、抹核桃油、烟熏”等步骤腌制。琵琶肉色泽晶莹剔透,味道鲜美,肥而不腻。
2022年12月,“怒族琵琶肉腌制技艺”被公布为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漆油
漆油是怒江传统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漆油是从漆树果实中榨取出来的固体油脂,遇热即融化,遇冷即凝固,制作从“采漆籽、加热、挤压到冷却”通常要经过9个步骤才能制作出成品漆油。漆油具有滋阴补阳、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祛湿驱寒的功效,深受人们喜爱的怒江美食漆油鸡就是用漆油烹制出来的。
2022年12月,“漆油制作技艺”被公布为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文旅头条通讯员 何肖雯 钱晓云 文
怒江州文化和旅游局 图
编辑 李娇蓉
审核 刘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