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活叫云南的怒江丨在老姆登感受《诗经》里的生活

“君子阳阳,左执簧……”

几千年前《诗经》中欢快和乐的歌舞场面

再现于峡谷怒江的古老村寨里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峡谷怒江·养心天堂大型调研采风活动日前来到怒江州福贡县的老姆登,在这个怒族非遗文化的富集区,聆听到了上古之音。

几曲欢快的“达比亚”舞后,省级非遗传承人郁伍林左手持琴身,右手勾动琴舌,演奏起口弦。通过口唇的控制,呈现出张弛有度的节拍,而嘤嗡之声像树林中的虫吟鸟鸣。

竹簧,俗称口弦、口弦琴和响篾等。它不是弦乐器,而是一种原始、古老的弹拨乐器。中国关于竹簧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北宋陈旸的《乐书》中:"传称王遥有五舌竹簧,今民间有铁叶之簧。"口弦琴的构造古拙,弹奏出的音律被视为人类远古音乐、文化形态的"活化石"。

而在怒江,怒族人把“口弦”统称“几味”,傈僳人则叫它“玛果”。传说口弦是模仿人的舌头,用竹片做出代替人说话的乐器。一般选用冬季生长于向阳山坡的单枝分杈青竹,截取向阳部分将其晾干后制成。

口弦分单片弦和三片弦,从左到右分执手、簧舌和弹片三个部位,弦律则根据弦身长宽、V字型槽长宽以及中间细簧长短发出不同弦音。音色和旋律则根据吹奏人的舌形(位)变换、口型变化和气息强弱来调节。

“口弦”是傈僳族、怒族和普米族传情达意的乐器,吹奏时能借音传话,让人心领神会弹奏者的心意。2013年“口弦乐”成功申报为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那天,爬山去看怒江第一湾。耳边口弦声声不停,以为是当地人在附近小憩,弹口弦琴自娱。环视左右,除了我们一行外来人,只有浓阴蔽日的幽林和怒放的鸢尾,被惊扰的鸟扑棱着翅膀飞起,“口弦声”骤停。突然想起郁伍林那晚弹了一段口弦后解释说,这是怒族小伙模仿林中谈情说爱的鸟,借以抒发自己思念爱人的心绪。

口弦在怒江当地人眼中,不只是一种乐器,更是传递情愫的方式。

在激流奔腾的峡谷中、燃烧的火塘旁,演绎着原始自然中万物的欢歌。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缪欢 文/视频

邓斌 徐俊 怒江州委宣传部 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