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体验丨畅享文山非遗之美

文山州境内有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至目前,全州共有各级非遗保护项目494项,省级非遗工坊2家,州级非遗工坊12家,县(市)级非遗工坊9家,获得省级非遗伴手礼9个。

文山的非遗是多姿多彩的,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代的时尚,既有传统的坚守,又有多元的包容,如今,“非遗+旅游”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起走进世界的世外桃源——文山,沉浸式感受文山非遗的魅力吧。

“弄娅歪” 壮族民间舞蹈的“活化石”

这里是壮族弄娅歪文化的发源地,传承着众多壮族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侬人谷景区山高谷深,峰险峡秀,水碧潭幽,壁峻石奇。西洋江犹如蜿蜒青龙贯村而过,风景秀美,是你来了就不想走的诗和远方。景区所在的牡露村,是壮族弄娅歪文化的发源地。近年来,景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弄娅歪文化为主线,以活动为契机,不断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走进广场,鼓锣声起,扮演神牛的表演者藏身于“娅歪”之中托举而舞,时而摆头踩步,时而旋转打滚,时而双脚跪下拜四方,时而爬起甩头向前奔跑。舞刀弄剑的“武士”作为护卫以及戴猴头面具的“戏牛人”,模仿猴子弹跳动作戏牛取乐。锣鼓声、刀剑声、呼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仿佛把观众带回到句町古国时代。这便是壮族“弄娅歪”表演。

“弄娅歪”是广南壮族聚居区的一种民间传统习俗,动作难度大,技巧繁多,被称为壮族民间舞蹈的“活化石”,如今焕发出了千百年前的独有魅力。作为壮族民间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弄娅歪”依旧以顽强的生命力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展。

“唢呐敬酒” 浓浓酒香满满祝福

在悠扬的唢呐声中,聚精会神的壮家男子,用唢呐摆弄着盛了壮家自酿米酒的碗,把碗从桌子中央移动到边沿,并用唢呐端起酒碗,唢呐声不止,酒碗平稳的停在了唢呐边沿上,移动到客人身前,请客人喝下壮族米酒,在众人的赞叹和目瞪口呆中,一次杂耍般的敬酒礼仪便完成了,让人叹为观止。这种高超的技艺便是唢呐敬酒,是壮族人家喝酒待客的最高礼仪。

作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敬酒这一民间技艺现已成为侬人谷景区的特色文化,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加入这一文化传承中。走进侬人谷,在唢呐的悠扬声里,感受唢呐敬酒的文化魅力,感受壮乡美酒的醇香,感受侬人谷的热情。

坡芽情歌 天籁之音唱响世界

歌伴人生是壮乡儿女的生活写照。开满山花的坡芽村里,山坡上、小河边、古树下,时见当地村民以歌代言,对歌传情。《命好才相会》《哪里鹧鸪叫》《舍得舍不得》等一首首情歌曲调优美、委婉动听,那些爱情密码化作了壮乡儿女娓娓动人的歌声,道出了壮乡儿女的爱情故事。

(图源文山州文化和旅游局)

一块白色土布上绘有81个图画符号,有月、星、树、稻谷、犁、斧、禽、马、人、衣、鸟、房屋、枫叶等,简单质朴,每一个图画符号代表一首情歌。歌集详细地记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约白头偕老的动人故事。

坡芽情歌走过千年的岁月,依然散发着鲜活的生命力,也获得过诸多荣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坡芽情歌”,也是民歌文化传承的经典范例,反映出了壮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善于发现和积累的人生智慧,也让人看到了壮族民歌文化的繁荣和传承。如今,坡芽情歌唱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娇蓉 文/图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