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震:潜心中医药研究七十余载 成就斐然

6月19日,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云南省针灸学会、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共同联合发布了一条重要信息:“第三届国医大师张震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6月19日凌晨4时零9分在云南昆明长逝,享年95岁。”国医大师张震的逝世,不仅是云南中医药界的巨大损失,也是我国中医药界的重大损失。他的一生为云南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张震老师的学生之一,笔者在悲伤落泪之后写下自己受恩师教育影响至深的一些体会,以悼念这位我省唯一的一位国医大师。

张震是我国中医诊断学、证候学的先驱和引领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张震汇集大量病例,查阅中医经典,潜心研究中医的证候,发现中医“证候”本身存在着自然的层次与结构。“证”由核心部分、基础架构、具体表达模式三个层次与定位、指征等成分共同构成。如气血阴阳、虚实寒热、风、温、湿、燥、火、痰、瘀等中医病因、病机以及病理产物等概念,就是证的核心,可称为“核心证候。”两个或两个以上核心成分组合而成的,如气虚、血瘀、湿热、气阴两虚等便是证的基础架构,又称为“基础证候”。基础证候的具体病位未明,必须与藏象经络等有关表现,病程演变阶段之症状体征等相结合,标明了病位方能形成体征。如肾阴虚、肺气虚、肝郁气滞等为证候的具体表现模式,便为“具体证候”。张震老师积累50多年的临床实践“把核心抓住后,辨证就挺准确,也很快捷”,给临床医生和中医实习生极大的帮助。

张震在云南省中医研究所任所长期间,带领着研究所中医疾病专题研究组工作人员,历时三年余,编写出《中医疾病的整理研究》《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和《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总论》。在1986年5月《中医疾病的整理研究》出版后,为了在云南省各地州普及中医证候学,云南省卫生厅中医处、云南省中医研究所专门组织了一次全省各地州中医院和中医学会的培训班,由张震负责主讲。当时我是楚雄州中医学会秘书长,参加了这次培训班。张震老师知识渊博、学贯古今,在授课时,生动的语言、儒雅的风范和深入浅出的授课内容,让大家聚精会神地聆听。回楚雄后我向学会和中医院领导做了汇报,楚雄中医学会,楚雄州中医院做出决定购买《中医疾病的整理研究》书籍,发送到州、县级中医医院。中医证候学在云南省普及后,省外的中医药界纷纷向云南省学习,把这三本书作为重要的学习材料,使张震的名声远播全国各地,从而奠定了张震在我国证候学研究的地位。

张震是云岭中医疏调学派的创始人。“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气与西医学的生理功能等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张震老师长期以来研究人体“气机”与疏调治疗法的重要内容。张震老师认为:要提高临床疗效,除了把“证”辨清楚外,也不能忽视“气机”的作用。人的生理功能很复杂,这些功能是一个统一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这个活动过程就叫“气机”。张震老师说:“《黄帝内经·素问》在其162篇论述里有150篇共记录了80余种‘气’的原始概念,但其间未见明显关于‘气机’的单独称谓,也因此有很多人不能清楚地解释什么是‘气机’。”在他编写的《论人体气机与疏调治疗法》一书中,清楚地解释了“气机”的概念后,还找到了临床治疗的规律,这就是疏调气机。直白地说,就是把疾病打乱的生理功能,恢复到它正常运行的轨道上去。

我在张震老师人体与疏调治疗法的理论指导下,成功地治愈了一例“胃间质瘤”患者。2018年9月26日第五届兰茂论坛在玉溪召开,国医大师张震在演讲人体病机与辨证论治的关系时,特意讲到我治疗胃间质瘤的病案。张震老师说:“王敏医生治疗胃间质瘤,首先就抓住了气机升降这个关键环节,用疏调气机法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是古人说的‘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原理,这种说法是西医学无法理解的”。

张震重视中医对植物人的治疗和研究。笔者于2018年4月30日至2020年8月4日治疗一例植物人,为了在中医理论上和药物治疗上对植物人有更好的指导性治疗,我特意找了国医大师张震,详细地汇报了我对这例植物人的治疗经过及治疗植物人的认识体会。张震老师对植物人的定义、导致“植物”发生的主要原因、国内外治疗植物人的进展和植物人的鉴别诊断学方面谈了他的认识。最后,张震老师说:“对植物人的治疗,我还是寄希望于中医有较大的突破和进展。你比别人走朝前一步,并取得了成效,我支持你,你要从中医经典文献中找一些理论依据来武装头脑。阴阳理论是一把解释万物和指导治疗各种复杂疾病的万能钥匙。你多从这方面思考,去临床实践”。

张震是一位真正热爱中医药,从事教学、临床、科研70多年的老教授。张震老师胸怀天下,忧中医而忧、乐中医发展而乐,在云南中医药界为我们树起了一座学者儒雅风范之碑,立起了中医药界为人处世的工作生活之准则。我要把张震老师对我治疗疑难重症的嘱托牢记心间,在泪别大师之际,继续在中医药学的道路上,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疗效,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旅头条通讯员 王敏  文/图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