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有关精神,加快全国古籍保护队伍人才建设,推动全国古籍的保护抢救工作。6月30日,“第十四期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建水县举行。
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计思诚,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杨为文,建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鹏出席,建水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施梅主持开班仪式。云南省图书馆的专家和来自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古籍修复行业参训人员40人参加。
(建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鹏致辞)
建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鹏致辞,他表示,建水拥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诗书郡”“礼乐邦”的美誉;建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云南多元文化融合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在历史长河中,建水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
此次培训班在建水举办,对于推动建水古籍保护队伍建设,提高古籍保护工作水平,推动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是一个良好契机,必将进一步推动建水的古籍保护工作。陈鹏介绍,目前建水县登记在册的古籍有4000余册,这些古籍在传承城市记忆及中华文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建水宝贵的文化遗产。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杨为文讲话)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杨为文介绍了红河州文化和旅游资源:红河州有着“三千四百年”的历史文化名片: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产业、百年过桥米线。
“世人心中彩云之南几乎所有的元素,都能在红河找到。红河就是云南的缩影,或者说红河就是一个最云南的地方。”他说,“参加培训班的学员们是来自全国古籍修复行业里的优秀人才,你们的到来是对红河文旅的一次传经送宝,相信通过此次培训,红河州学员将会更好掌握古籍保护修复的知识,切实提高古籍保护与修复的质量和水平。”
(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计思诚致辞)
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计思诚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培训班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提出需求,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申报的2023年“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的项目。
据悉,该项目是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主题,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历史文物、非遗、古籍保护利用志愿服务。培训的内容主要是藏文、彝文古籍的保护修复。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培训,学员们将了解掌握少数民族古籍修复的基本技法,同时也集中力量对迪庆藏族自治州藏学研究院的藏文古籍和双柏县文化馆的《查姆》彝文古籍进行修复。
据了解,来自北京、天津、内蒙、辽宁、四川、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云南等11个省、市、自治区的40名古籍保护领域的老师、学员们将在建水共同学习生活15天,培训时间将持续至7月13日。
(计思诚一行到建水县图书馆调研)
当天下午,计思诚一行到建水县图书馆,对正在进行的古籍库房、修复室进行的改造和建设等工作进行调研。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振 文/图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