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充分挖掘和构建甸尾乡乡村文化与旅游发展链接,系统全面地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全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7月3日,由云南大学教师和硕士研究生组成的“云南大学“理解中国”文化旅游服务团”到红河州建水县甸尾乡开展为期一周的“甸尾乡旅游资源开发与实施”及相关项目研究调研工作。
当天,甸尾乡党委政府组织召开了云南大学“理解中国”文化旅游服务团“甸尾乡旅游资源开发与实施”调研工作座谈会。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光映炯,工商管理系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姚建文,旅游管理系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杜靖川,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毛剑梅及甸尾乡党委书记童石磊、建水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吴婕、10名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参加会议。
会上,乡党委书记童石磊向云南大学导师和硕士研究生们介绍了甸尾乡乡情和乡党委对推动甸尾乡村旅游发展提出的“生态绿美、农旅甸尾”工作思路,以及全乡开展乡村旅游工作情况。
调研期间,云南大学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先后实地参观了甸尾乡跃进村委会泥冲村和高楼寨村委会高楼寨村传统村落建设情况,听取了相关项目设计规划介绍,深入了解到甸尾乡传统乡村的民族文化和乡愁底蕴,也看到了泥冲村由传统村庄变文化保护区,传统农房变观光房,以及高楼寨村打造成生态宜居花园乡村的美好景象。各位导师和硕士研究生们纷纷对甸尾乡党委政府及当地村民推进乡村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共同作出的努力表示肯定,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望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加收入,也有望让一个个好风景变成一个个好“钱”景。甸尾乡要继续着力打造特色民居、最美村庄,全力描绘“生态绿美,农旅甸尾”新画卷,留住四方来客,带动村庄发展,逐步构建特色农旅融合新发展格局,焕发崭新活力,让一村一幅山水画,一户一处田园景,成为甸尾乡独具特色的乡土旅游文化,绽放出特有的迷人光彩。
7月5日,建水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施梅率队到甸尾乡开展调研工作,甸尾乡党委书记童石磊、党委副书记、乡长赵松参与调研。
调研中,施梅一行参加了云南大学“理解中国”文化旅游服务团“甸尾乡旅游资源开发与实施”调研工作研讨会,实地与云南大学各位导师和硕士研究生们围绕甸尾乡如何做好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等话题,结合全乡实际情况进行经验交流和探讨。
会上,几位导师分别交流了当前对甸尾乡旅游资源开发与实施的看法和思考,并就甸尾乡下一步如何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一是打造乡村旅游“新爆点”。深入挖掘甸尾乡区域特色文化,从传统古村落、烟盒舞、烤烟、空心米线等文化资源传承和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盘活优势资源,不断改善甸尾乡全域交通、生态、生产、群众生活等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和旅游接待能力,传承甸尾非遗、讲好甸尾故事,形成甸尾乡村旅游品牌,着力打造乡村旅游新爆点。二是强化交通与乡村旅游融合。立足实际,着眼于创新,针对甸尾乡交通短板,全面完善交通路网,以生态体验和乡村休闲养生为主题,规划建设甸尾乡观景大道,同时通过举办骑行比赛、马拉松等活动,强化乡村交通资源利用提升,打造交通与乡村旅游融合“实验田”,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产业发展的优势。三是坚持建设生态保护和美乡村。重视领头雁和新乡贤在整个村落和乡村发展当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从建设生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角度,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生态振兴,坚决守住甸尾乡跃进水库作为全县重要饮用水资源的生态红线,进一步提升挖掘各种和谐之美、人文之美、乡土之美,切实推动甸尾乡农文旅融合发展。
施梅对云南大学导师和硕士研究生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表示感谢,并就甸尾乡进一步加快农文旅养融合发展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深入挖掘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亮点。结合甸尾乡的生态、农特产、民族文化等,积极主动挖掘优势资源,全面深化传统村落和特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形成新点子、金点子,打造有特色、差异化农业旅游点;二是加强农文旅融合方面的指导。希望云南大学“理解中国”文化旅游服务团通过这次与甸尾乡的交流,科学理性分析甸尾乡产业基础、资源优势等要素条件,指导甸尾乡做好统筹规划,创新文旅融合载体、整合文旅资源,以创新的思路谋划发展;三是把握生态旅游发展的天然优势。甸尾乡要持续做好跃进水库片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切实把生态绿美、农旅甸尾作为全乡文旅产业特色,形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全县农文旅融合发展起好示范引领作用。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正鹏 文
图片来源建水县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