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非遗,是历史的积淀,是文化的结晶。在云南,悠久的历史与多样的文化孕育出了琳琅满目的非遗项目,如同一朵朵绽放于云岭大地的夺目鲜花……即日起,文旅头条新闻网开设“当非遗遇见云南”栏目,以音频+图文的形式展示云南非遗的美,让我们一起在声波中倾听、品味云南非遗!】
说到怒江流域的歌舞“担当”,傈僳族必须占有一席之地。以能歌善舞、能弹善吹著称的他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创作了多项亮眼的传统舞蹈,傈僳族“刮克”舞就是其中之一,普遍流传于福贡县和泸水市的傈僳族村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流行的一种集体性舞蹈,通常在节庆、盖房、婚嫁等场合起舞,是傈僳族的民间瑰宝之一。2006年,傈僳族“刮克”舞入选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刮克”舞又称“打转舞”,意为“欢乐地跳舞”,传说傈僳族先民为吓跑在播种时偷吃粮食的“鼠精”而编创的舞蹈,跳舞地点多在广场和屋内火塘边。“刮克”舞分“期奔刮克”和“踢踏刮克”两种,“期奔刮克”由一人或数人手持乐器“期奔”或“笛哩图”在中间领舞,众人围成圆圈伴舞。“踢踏刮克”以跺脚、搓脚为节拍,众人饮酒庆贺围圈而舞。
“刮克”舞种类繁多,有“扭摆舞”“围猎舞”“种谷舞”等70多种,内容丰富多彩,生产生活、自然生物无所不包。和其他民族舞蹈一样,“刮克”舞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不仅给人一种原始、野性、粗犷的感觉,即使所处场合不同,却都展示了傈僳族团结友爱、热爱生活的乐观心态。
策划:张敏 李文女
统筹:龚怡丹 杨奥
本期文案:何雨珍
海报制作:张楠
音频制作:邓斌
图片:怒江州文化和旅游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化馆、怒江传媒中心、“微游怒江”微信公众号
本期责编:龚怡丹 杨奥
审核: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