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画卷 讲好故事 普洱非遗绽放多彩“新韵”

翻开普洱的非遗画卷,佤族织锦、傣族漆器、镇沅黑古陶展现出古朴浓厚的民族气韵;打陀螺的阵阵鞭响混合象脚鼓的鼓点奏响了非遗惠及广大群众的和谐曲调;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太和甜茶制作技艺讲述着“千年茶韵”的非遗故事……

(云南省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普洱主会场活动)

2023年以来,普洱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实效,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有序开展,一系列非遗主题活动热闹举办,非遗保护传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一批“非遗+旅游”产品业态的推出,进一步拓展非遗活化利用渠道,打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新局面。

(孟连广伞村民身着民族服饰 )

多措并举 非遗体系建设日益完善

今年以来,普洱加快实施保护工程,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站点和学校传承基地,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命名制度、人才培训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争取和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重点推进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宁洱县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澜沧县“牡帕密帕”“芦笙舞”、西盟县“司岗里”、墨江县哈尼族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等项目的保护利用设施及保护内容等进行全面完善。

(贡茶制作技艺)

依托本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和非遗资源优势,普洱市2023年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实效,让传统文化变得可见、可触、可感。2023年以来,普洱共有13个项目入选云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9个项目入选普洱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家非遗工坊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非遗工坊,1人入选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名候选人名单,1人入选“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2023年度扶持对象名单。

(墨江水之灵古茶制作技艺非遗工坊)

回归线下 非遗传承走进千家万户

与往年相比,今年普洱的各项非遗活动正式回归线下、走进景区,老百姓可以沉浸式感受非遗、体验非遗,进一步拉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今年6月,云南省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在普洱举办,非遗展示展演、交流互动、参观体验等活动创新文化消费场景,广大游客在普洱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共赴非遗游,“千年茶韵·一城咖香”的非遗故事收获众多忠实“听众”。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现场热闹非凡)

今年上半年,普洱市有序推进民族文化乡土人才和高端人才培养和传承,探索开展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开发出一批以民族服饰、民族舞蹈、民族节庆、民族餐饮、非遗文创和民族特色村镇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品,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优势。

(游客在普洱非遗客厅观看《普洱茶乐》)

同时,充分发掘和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资源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引导广大群众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拓宽了乡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参加云南省第三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等活动的方式,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非遗保护成果惠及了更多群众。

(镇沅杀戏参加云南省第三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

非遗+N 非遗产品业态更加丰富

这半年来,普洱大力发展依托非遗项目开发的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活动中融入非遗技艺体验、非遗歌舞演艺、非遗产品销售等内容,以民族文化促旅游发展、产业融合,以文化旅游促乡村振兴,深挖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工匠精神,探索非遗文创品牌建设,普洱非遗绽放迷人光彩。

(游客品尝普洱非遗茶)

为进一步探索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商业模式,普洱将非遗项目引入特色街区,运用“非遗+节庆、非遗+旅游、非遗+演艺、非遗+销售”等模式,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为全省非遗进景区工作提供了良好范例;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走出去,参与博览会、展销会、旅交会等旅游推介活动,带领普洱非遗技艺、非遗产品等走向更为宽广的平台;积极挖掘非遗美食制作技艺,宣传和推广非遗美食,景东火腿木瓜鸡、思茅鸡豆腐、双龙麻脆、彝族稀豆粉等非遗美食美味又吸睛。

(双龙麻脆好吃又吸睛)

接下来,普洱将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活动,积极参加“第六届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非遗展示展演等相关活动,展示普洱市非遗保护成果;持续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乡村工作,推进非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发挥非遗工坊的带动致富作用,开发乡村非遗歌舞乐演艺、传统技艺手工制品销售、技能体验等旅游产品,使乡村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进一步推动传统非遗绽放时代“新韵”。

(镇沅黑古陶承载厚重文化底蕴)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朱正 通讯员 戴铮 文

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普洱非遗客厅、吴昭红、张颖、李雨霖、戴铮、张子潇、朱正供图

责编 康莞悦

审核 刘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