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长夏未尽,立秋已至
从立秋开始
阳气渐收,万物内敛
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结果
立秋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
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
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
表示秋季的开始
禾谷开始成熟
收获的季节到了
(田维星 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立为至,揫(jiū)有聚集之意,在这个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管子》中也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何雨珍 摄)
古时
将立秋分为三候
一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生
三候寒蝉鸣
立秋后
款款而来的秋风带来丝丝凉意
清晨之时
空气中的水蒸气
会因为逐渐增大的早晚温差
在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露珠
树上的寒蝉
则在渐凉的天气中不断鸣叫
(田维星 摄)
秋
在诗人心中有独特的意象
让一代代人不停地咀嚼、回味
无论是司空曙的
“暗入蝉鸣树,微侵蝶绕兰”
还是武衍的
“水花香弄晚风清,閒立梧桐看月生”
(田维星 摄)
无论是范成大的
“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
还是白居易的
“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
(田维星 摄)
秋天
似乎赋予他们更多的灵感
或气势磅礴、或宛转悠扬
或借秋述衷肠、或悲秋空寂寥
(罗金和 摄)
“一叶梧桐一报秋
稻花田里话丰收”
到了立秋
梧桐树开始落叶
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杨海平 摄)
“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
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夏天的多姿多彩
在秋季里沉淀出了金黄色的样子
在这注定收获的秋天里
勤劳依然是最美丽的身姿
(王泽航 摄)
一叶知秋
沉甸甸的季节里
唯有懂得,落地生根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眼中
秋天是晴空万里无云
是群鹤直上云霄的俊朗
也是篮筐中装满了果实的氛香
亦是历经锤炼磨难后
更加热爱向往生活的成熟
(大理文旅 供图)
如林语堂在《秋天的况味》中写道: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叶子从枝头落下的那一瞬间
是日积月累的辛劳后丰收的期盼
一叶知秋
生活的礼物就隐藏在
点滴的变化和蕴蓄之间
(邓斌 摄)
“如果你热爱生活,生活一定比谁都清楚”
你向往什么,就向着那里努力
你期待什么,就全身心地追寻
只要你不认输
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你的脚步
勤奋的人
总是觉得时光易逝
所以最能珍惜
于是时光也能赐予他们
最丰厚的回报
(江蕊先 摄)
经过时光的沉淀
梦想的种子开始发芽
努力的汗水
终将酿成一坛芳香
在这禾谷成熟、满地金黄的时节
愿每一个勤劳的你
都能与播种时的期待撞个满怀
(郭子雄 摄)
立秋之民俗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其目的是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这类集会都叫“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王泽航 摄)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
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以肉贴膘”。
啃秋
很多人会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节庆云南》
每一次相逢
都是心旷神怡的小确幸
来源 云南发布
责编 李亚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