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景区里的非遗:“非遗+旅游”融合发展 良性互动促保护

地域性是非遗的重要特征,求新求奇求特,是旅游的重要目的,于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成为旅游的重要资源。

截至目前,丽江市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855个(国家级8项、省级56项、市级81项、县级710项),文化生态保护区41个(省级9个、市级11个、县级21个),代表性传承人1054人(国家级3人、省级53人、市级258人、县级740人)。

作为全球知名的旅游城市,丽江大力推动“非遗+旅游”,让非遗融入旅游、赋能旅游、丰富旅游,让丽江之旅彰显地域特色。“非遗+旅游”的巧妙融合,在旅游过程中诠释非遗内涵,讲述时代新意义,弘扬非遗价值,同时实现了非遗的有效保护和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非遗+演艺旅游” 叫好又叫座

来丽江,看场秀,用一场视觉盛宴感受丽江的文化精髓和风土人情,成为游客丽江之行必不可少的选择。丽江演艺旅游叫好又叫座,《丽江千古情》《印象丽江》《丽水金沙》《纳西古乐》等,用不一样的方式为来丽游客的旅行添彩。

(丽江千古情景区 提供)

一场场精彩的演出,融入着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英雄史诗《黑白战争》、纳西族古典音乐套曲《白沙细乐》、纳西族民间歌舞《热美蹉》等为素材创作的演艺节目,实现了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符合当下审美需求和消费需求,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非遗产品+旅游消费” 走心又走俏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复兴,非遗产品销售成为拉动文旅消费升级的重要抓手。购买一件巧夺天工“珐琅银器”,带走千年不朽的“东巴纸”,品尝一枚浓香馥郁的“水酥饼”,喝一杯沁人心脾的“乌木春茶”……在丽江,非遗产品同样因为独具匠心走俏市场,成为游客的重要选择。

近日,丽江古城区首届“古城礼物”文旅创意产品大赛通过筹备评选,62件优秀产品出炉。这些产品极大体现了“非遗+文创”碰撞出的奇妙火花,彰显着丽江独特的文化魅力。不久之后,“古城礼物馆”也将在丽江古城开馆。

以独具特色的非遗产品激发文旅消费潜力,丽江不曾止步。既避免了旅游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也为非遗产品拓宽了销路、增加了收益,成为传承和保护的有力保障。

“非遗传承+研学旅行” 新奇又有趣

研学旅行,延续和发展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方式。在研学游兴起、工匠精神备受推崇的当下,“非遗+研学旅行”为游客带来既新奇又有趣的旅行体验,丰富了丽江文旅市场产品供给,成为激活丽江旅游经济的新引擎。

每年暑假,位于丽江白沙古镇的纳西族铜器制作传承展示基地都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学习体验。在制作过程中,游客慢慢熟悉制作方法,而后逐渐开窍,掌握制铜原理,找到打制感觉,并沉浸其中,感受和见证手随己心、物随手变的制作过程,在其间,锻炼意志、打磨耐心、练习专注。


在丽江古城的纳西人家里,“非遗丽江 走进喜鹤纳西人家”非遗传承志愿服务活动不间断开展。以非遗展示、展演,邀请大家沉浸式参与其中,即在系列化的民俗非遗沉浸式体验中,唤回丽江古城纳西族优秀“董蒙”(规矩),唤回纳西乡愁记忆,唤回纳西民族真情实感和民族精神中不可缺失的文化魂灵。

(玉水寨景区 供图)

东巴文化体验成为大玉龙玉水寨景区的重要游览项目。在这座以纳西民族为核心的景区里,非遗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景区不仅保留了纳西族传统古朴的风貌,与周围优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还通过祭天、祭署、祭三多等民俗文化展示,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纳西族传统自然观。游客通过东巴文书写、东巴画、东巴制作,以及东巴舞蹈展示等,参与纳西族生活,沉浸式体验做一天“纳西人”的愉悦。

“非遗+旅游” 良性互动促保护发展

在丽江,非遗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融入景区。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每年安排一定民族文化保护发展资金,用于古城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展示等保护工作,加强对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民间工艺、传统服饰、节庆习俗等的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

在大研古镇片区,重点打造了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纳西传统民族服饰店、雪山书院、手道丽江、纳西人家、四方街歌舞展演、银文化院落等。在束河片区,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运营的模式,重点打造了“丽江工匠街”,引入纳西刺绣馆、丽江特色剪纸工坊、东巴纸坊、28个民族文化展示院落等。

丽江努力培育陶土、皮革加工、东巴纸坊、传统皮草、珐琅银器这些民族民间特色手工艺和非遗产品的研发地、集散地,在弘扬工匠精神、发展民族工艺品、保护传承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打造丽江民俗文化旅游新地标。

在白沙片区,依托纳西族原生态生产生活习俗,重点打造了玉水寨传统祭祀传承保护展示基地、锦绣院东巴文书写体验点、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善均纳西族铜器制作传承点、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彭萍纳西刺绣传承展示点为代表的乡村活态非遗保护集散地。

在宁蒗泸沽湖片区,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纳西族(摩梭人)成丁礼、转山节等非遗项目为重点,形成了以瓦拉别纳西族(摩梭人)生态文化保护区等代表性保护传承基地。

“非遗+旅游”,非遗为风景添彩的同时,推动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和景区发展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人民的非遗为人民所享。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海莱阿芝 文/图

责编 杨金敏

审核 童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