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远离城市的喧嚣,寻找那些深藏在自然风光中的宁静角落,返璞归真向云端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白月光。而在祖国的大好山河中,位于怒江州的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每一处都是盛放在云南大地的高原之花,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怒江那些传统的村落脱去旧貌换上了新颜,以更美的姿态迎接未来。
金满村
这是一个以白族支系勒墨人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位于泸水县洛本卓白族乡,地处高黎贡山。过去的金满村贫穷落后,当地人只能住篱笆墙、木板顶、木头柱的“千脚楼”,穷苦是金满村的代名词。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如今的金满村已脱胎换骨,自从怒江州首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巴尼小镇建成以来,村民们从大山里走了出来,开始了幸福的日子。顺着美丽公路行驶,巴尼小镇就位于怒江畔,巴尼是白族勒墨人的自称,400多年前他们从兰坪的澜沧江流域迁徙到怒江流域。远远望去,一栋栋具有勒墨民居特色的楼房与怒江水相映成趣,小镇内既保留了白族勒墨人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又有着现代化的文明节奏,乡愁书院、扶贫车间、民族文化活动广场、百姓大舞台一应俱全。这里还是白族勒墨人传统民族歌舞保留较多、较完整,有民间艺人自编自导勒墨民族歌曲最多的村寨。2010年,金满村被列入“云南省第四批旅游特色村”。
啦井古镇
盐马文化承载着千百年来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怒江唯一产盐的地方——啦井古镇,位于兰坪县,这里是盐马文化的珍贵代表之一。啦井古镇被誉为“古镇盐乡”,在这个古老的小镇,历史与现代交汇,据记载,清道光二十三年开办的喇鸡鸣井,以盛产优质桃花盐著称。啦井因其丰富的盐资源而兴起,成为了古代“盐道”的重要节点。在这里,盐马文化开始了漫长的历史旅程。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围绕啦井辐射出多条盐马古道,古老的街巷、传统的建筑风格仍然保存完好,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亚坪村
亚坪是傈僳语,意为悬崖峭壁,得此名是因为村中有一块巨大的石壁。亚坪村属于福贡县,距离福贡县城35公里,是中缅30号和31号通道必经之地,是石月亮·亚坪景区的核心区域。相比其他村寨,亚坪村的定位更偏向于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因为这里是福贡对缅开放的前沿阵地。亚坪村周边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海拔1300—3400米,从次生林到原始森林,从阔叶林到针叶林,树林、山峰、冰川、瀑布、花海,一年四季里四时四景,晴天时天蓝水阔,阴雨时雨雾滚滚。村里特色民宿、休闲农庄等新产业,迎接着八方游客,来亚坪村,不仅能感受到淳朴的氛围,同时还能享受现代化的旅游条件。
丹珠村
丹珠,一个浪漫的名字。特色村寨之旅从泸水开始,在贡山结束。丹珠村位于贡山县茨开镇,这里距贡山县城只有8公里左右,交通非常方便,辖区内聚居了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纳西族、白族、汉族等多个民族,是典型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地区,同时也承载了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走进丹珠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整洁,遍地栽种的鲜花让人心旷神怡,充满民族元素和特色建筑,井然有序地林立在村里,整齐的水泥路贯穿其中。丹珠村村史馆里记录了丹珠的历史,这是茨开镇首个非易地搬迁安置点村史馆,那些承载着记忆的泛黄照片、老物件都诉说着丹珠村的过去,留下了回忆和传承,展望着美好的未来。
无论是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还是迷恋自然美景,怒江的这些特色村寨都能满足求知欲和冒险精神。走进怒江,探寻多元文化的精彩世界,让这段旅程成为一段珍贵的回忆。
文旅头条通讯员 黄思源 文
李寿华 叶鹤平 怒江传媒 杨健强 图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