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云南|非遗·剑川白曲

本周带大家走进

“乐享云南·非遗”版块

本期分享主题

——国家级非遗项目:剑川白曲

剑川白曲是白族地区流传较广、历史悠久的古老音乐品种,主要流行于剑川、洱源及与剑川接壤的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金顶和丽江的九河等地,是一种极具特色的白族传统音乐艺术形式。2014年11月,剑川白曲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史料记载,剑川白曲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以曲调美、质量高、品种全、流传广而著称于世,“石宝山歌会”万人对唱的白曲,早已载入国际著名民歌歌目。清代剑川白族诗人赵怀礼在其《朝山曲》中写道:“三营浪子土三弦,靡曼山歌断复连。菩萨低头弥勒笑,无遮大会奈何天”,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剑川白曲演唱的盛况。

剑川白曲的表演形式独具一格。表演时由一人怀抱龙头三弦自弹自唱,也可以一人伴奏,一人唱或一人伴奏,男女对唱。表演时基本不使用动作,使观众全神贯注地聚焦于声音,以声传情,以情动人,乡土气息与浓郁的民族特色自成一格。剑川白曲可分为短调和长歌两大类,歌词结构为“七七七五”式,即第一、二、三句为七个字,第四句为五个字,俗称“山花体”。四句为一段,若干段为一首。短调选材丰富,有情歌、劳动歌、时政歌、礼俗歌、生活歌、寓意歌等,每种都蕴含独特的演唱风格与艺术魅力。长歌多包含故事情节,通过刻画细腻的人物性格、描述动人的故事内容、演奏富有情感的音乐来打动观众。


白曲的音乐具有叙事和抒情的功能,音乐表现力极为丰富,感染力强烈,影响力广泛。在与时间的碰撞中,白曲伴随着每一代剑川人民的脚步,展现了不同时代白族的审美情趣、思想表达与民族风情,也是白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法割舍的精神食粮。它为山歌的千年传承发展状况提供了典型范例,堪称“白族传统音乐活化石”,在白族的音乐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等学科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文 李美溶 整理

图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田维星

海报设计 张楠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