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民歌节】弥渡民歌花灯文化研讨会举行

10月1日,以“小河淌水·幸福弥渡”为主题的弥渡民歌花灯文化研讨会在大理州弥渡县党政机关会议室举行。来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云南省花灯剧院、云南艺术学院等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教授、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民歌文化传承保护,共商花灯艺术发展之策。

弥渡自古就有“白国故都、六诏咽喉”之称,早在唐代弥渡就是南诏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腹心之地,灿烂的民歌花灯文化在这里孕育、传承和发展。2008年、2011年,弥渡花灯戏、弥渡民歌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5年,弥渡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花灯艺术之乡”。

研讨会上,云南省花灯剧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黄绍成等1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民歌花灯文化传承与发展、民歌花灯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等主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发言。

弥渡县委书记舒进出席研讨会并讲话。舒进表示,弥渡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弥渡人民坚持传承和发展弥渡民歌花灯的思想理念,基于这些历史的现实因素,还有县委、县政府的深度调研和系统谋划,以及全县各族人民、各届人士的参与和支持,首届“两节一赛”得以成功举办。我们一直认为,弥渡未来的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体现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上,就是要擦亮以“小河淌水”为代表的弥渡民歌这张世界级的名片、世界级的IP。

弥渡县将把这次研讨会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分运用到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中,讲好弥渡民歌花灯故事,全力打造全国知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河淌水”乡愁牌,推动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我们相信有“小河淌水”这张世界级的IP,有弥渡厚重的民歌花灯文化,我们一定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把弥渡民歌、弥渡花灯发扬光大。

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马志翔主持研讨会并表示,我们将始终坚持保护优先、优化发展,紧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聚焦产业转型,找准弥渡民歌花灯文化和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切入点、着力点,积极与国家和省州相关部门对接,选择一批民歌花灯文化的研究课题、开发一批民歌花灯文化项目、转化一批文化成果、培养一批人才,做好花灯民歌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文章。

就弥渡民歌的传承发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士汪榕说:“我觉得可以用四句话来讲,就是唱响小河淌水,讲好弥渡故事,塑造非遗新业态,形成民歌新姿态。”唱响小河淌水就是要用好小河淌水这个IP,让老百姓都能主动地热爱传唱弥渡民歌;讲好弥渡故事就是要挖掘好弥渡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性的一些故事,结合非遗文化,通过“非遗+音乐节”“非遗+数字博物馆”“非遗+研学研究”和其他一些新兴艺术形式,营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在传承和保护当中描绘弥渡民歌的知识图谱,形成“歌都弥渡”这样一个整体的文化品牌印象。

“弥渡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非常丰富。国家级就有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得了,这是我们弥渡县宝贵的文化‘富矿’。我觉得弥渡今后在文化这个方面大有可为。”原大理州文化遗产局局长杨政业连声赞叹。他建议:“今后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就是继续加大力度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第二就是要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关系;第三就是要在我们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方略当中把文化遗产做成一个产业,使它既有精神文明功能的发挥,还能让物质文明建设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振 文/图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