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六字诀”做实产改工作

“纳、扛、弘、融、护、促”六字诀,是红河州推动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下简称“产改”)工作走深走实的妙方良策。

自产改工作启动以来,红河州产改办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州产改领导小组高位统筹、各成员单位协同配合和州深改办指导下,认真落实中央、省委推进产改工作要求,在“纳、扛、弘、融、护、促”六字上下功夫,推动产改工作走深走实取得实效。

当前,红河州产业工人总量26.2万人,主要分布在建筑业、电力、交通运输、仓储物流、信息传输等行业。全州建立州级产改试点41个,县市级产改试点83个。其中,会南齐星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等5个单位被列为省级产改示范单位。

协调推进产改工作多“纳”入。产改工作开展以来,红河州高位统筹,红河州成立由州委副书记任组长,州政府副州长、州总工会主席任副组长,12个州级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州级产改领导小组。州委、州政府制定了管总实施方案,各成员单位、参与单位按照任务分工,先后制定出台了30多项文件措施,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在之前“纳”入的基础上,今年,又将该项工作纳入党委常委会工作要点,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内容,纳入党校培训相关课程,纳入党委督查事项。据悉,下一步,还将再协调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企业年度党建要点,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布局,将最终做到“9个纳入”,形成高位重视、统筹协调推进的良好合力。

厘清责任坚实“扛”。红河州产改领导小组组长扛起第一责任,成员单位履行好“一岗双责”职责,坚实“扛”起产改工作各项任务。今年初,制定《产改工作要点》,紧扣“县市产改领导小组组长”“州级成员单位”“试点企业”三个主体制定三个责任清单,进一步细化任务措施,厘清压实责任。年中,开展产改半年“体检”,不断推动产改措施落地见效。年底,将开展年度考核和述职评议工作。

思想引领“弘”精神。产改工作推进中,红河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持续深入开展好“中国梦·劳动美”“学习二十大、建功新时代”等主题教育。评选表彰了100名红河州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组建38人的“劳模宣讲团”深入各县(市)、机关、校园、企业,开展送激励、送法律、送技术“三送”活动,不断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奋斗激情。此外,产改办还协商州委组织部、州委党校在“红河州青年党政干部储备人才培训班”上开设产改课程,举办产改培训班,多途径提高州级各部门、各县(市)抓产改的能力水平。

搭建平台强“融”合。红河州搭建“竞技比拼”“创新创造”“安康幸福”“交流合作”四个平台,防止就产改抓产改,推动产改举措惠及产业工人,融入到产业工人。比如:在搭建“竞技比拼”平台方面,红河州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州委“337”工作思路,立足推动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建设,充分发挥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扣全州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和重点工程建设,开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河口口岸重点项目、绿色建材和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快递行业等”10大示范性劳动竞赛,助推全州经济社会大发展。

维“护”权益抓产改。红河州维护产业工人的政治权益、民主权益、经济权益。从发展党员、两代表一委员的参政议政上,从健全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保障产业工人薪酬待遇、技能等级等挂钩机制上,从完善产业工人休息休假等权益上,都建章立制,有规可依、有矩可循。如:积极推荐优秀的产业工人为“两代表一委员”,仅州第九次党代会就有17名工人代表,在各级人大代表中工人代表的比例也在逐届增加。

赋能成才“促”产改。红河州积极搭建校企沟通平台,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和新型学徒制培养。累计培养云岭首席技师15人,国家级技能大师1人,新增高技能人才8658人。同时,建立完善技能提升激励机制,加大职工技术技能培训力度,深化职工技术创新。累计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41个。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立了“红河州总工会—镇江市总工会”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红河—长宁”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

文旅头条通讯员 尹才玮 鲁宽 文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童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