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永仁县地处云南北部、滇川要塞的金沙江畔,是“中国阳光城、云南北大门、绿色生态县、彝族赛装源”,居住着汉、彝、傣、回、傈僳等23个民族,有常住居民人口9.6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6.4万人。全县有中小企业2719家。其中,种植企业1468家,全县特色林果种植面积达53.6万亩。
在常住人口不足10万人的永仁县,用工难尤其突出。“随着果品企业落地和永仁阳光生态花果园投产,‘用工难’问题凸显,仅哲林芒果、光筑蓝莓两家农业龙头种植企业,高峰期每天用工缺口近2000人。
为解决“用工难”问题,永仁县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创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途径,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立“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通过劳务承包、劳务派遣等形式,按需上门提供“订单式”服务,让企业找工变成了“上门送工”,有效破解了当地企业用工难、引人留人难和就业增收难问题,探索走出一条助企纾困促发展的新路子。来自周边不同乡镇、不同民族的群众,在这里共居、共学、共事、共乐,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在情感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形成了各族群众留得住、能融入、得发展的“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幸福家园,谱写了一曲各民族同胞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美丽乐章。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共居”“共学”互嵌式发展居住环境
坚持党建引领,播撒“幸福里”的希望种子。
由县国投公司租赁盘活闲置校舍、办公楼等低效国有集体资产组建劳务公司,打造莲池乡查利么“幸福里”社区,推动小区嵌入式居住,积极创造条件构建各民族共居的社区环境。
成立“幸福里”社区党支部,组织13名流动党员参与社区内部管理,分担社区管理运行压力,提升党员管理能力,密切党群关系。成立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书记担任统战联络员,把民族工作纳入社区体系建设中,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讲好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民族团结动人故事。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社区食堂、洗浴、健身场地、便民服务窗口等“石榴籽家园建设”项目4个,配套完善相关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各族群众能在舒适的环境里过上安逸的生活。社区免费提供食宿服务,营造了“拎包入住、送餐到岗、餐后上工”务工环境。来自大姚县湾碧乡茨拉村委会三家村的村民王明英说:“在这里管吃住、管找工作,工资有保障,每天下工还可以冲个热水澡,比家里的条件还好。”
在社区内打造民族团结宣传栏,营造民族融合良好氛围。开展选树民族团结模范典型,评选社区民族团结示范个人、示范家庭、示范宿舍等,努力营造和谐向上氛围。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强大精神动力,打造社区“民族团结之家”“同心书屋”等学习场所,在社区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民族舞蹈、中华文化宣讲、民族团结故事大家讲,积极营造社区各族群众“互嵌式”生产生活的环境和氛围,现在,“幸福里”社区已形成技术上相互交流、工作上相互帮带、生活上相互理解的“一家亲”浓厚氛围。
目前,查利么“幸福里”社区日均常住务工人员300余人,年内计划扩充至800人,永定镇、猛虎乡、云龙芒果基地3个可容纳1600人的复制版“幸福里”社区正在建设,服务周边县市的新社区正开展前期调研和谋划。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尹加祥说:“全部建成后,将解决全县2000名产业工人生活难题,也将为企业解决用工难题。”
坚持经济同建,构筑“共事”“共乐”互嵌式发展工作格局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在互嵌中共赢,在共赢中发展”的理念,把团结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幸福里”社区提供“订单式”服务,变企业找工为社区送工,以产业配套协作思维当好“服务员”,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推动县国投公司由融资服务平台向产业服务平台转型,增强国企“造血”机能。政府助力,企业发力,在“双向奔赴”中实现双赢。“幸福里”社区今年可提供20万人次用工量,增加县国投公司4000余万元现金流、劳务服务管理费400余万元。破解了用工就业“两头难”,使“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进一步彰显。
加强供需匹配,立足阳光生态花果园用工紧缺的问题,“幸福里”社区顺应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趋势性变化,突出就业易得、公平、稳定,当好管家,实现了第三方贴心服务、企业家安心生产、打工人专心务工,让打工人过上农业“上班族”生活。就近辐射哲林芒果4万亩果园、光筑农业1900亩数字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4500亩沃柑观光采摘园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台账和务工人员信息库,构建“用工企业+劳务平台+务工人员”利益共同体,推动政府兴产业、市场增就业、民工创家业的互促协同,促进群众就近就业。永仁哲林公司芒果基地负责人冯通说:“多年来,企业的发展得益于永仁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一流的营商环境,特别是‘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成立后,极大地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企业每年支付工人工资达2558万元,土地流转费达1200余万元。”
促进扩面升级,把工业流水线的生产理念植入林果业的压花、疏果、套袋、采摘等生产环节,推动莲池乡查利么“幸福里”社区模式向周边地区复制推广,形成“单个果园—企业基地—多个区域”的交替叠加循环用工链条,推动务工就业由一个果园的用工小循环向跨区域的劳务大循环提升,做大特色农业就业“蓄水池”,仅哲林芒果全部达产后仅压花环节就需人工6万人。现在来“幸福里社区”的各族群众不分你我,共同外出、共同工作、共同致富,让各族群众“互嵌共利”,实现“齐增收”。来自永仁县维的乡的鲁村村民殷波说:“以前我外出打工,漂泊不定,无法照顾家人,收入也不稳定。去年底返回家乡,通过‘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介绍来到蓝莓基地就近务工,每月收入有5000多元,工作之余还能回家看看,在这里工作心里很踏实,很幸福。”殷波所说的“幸福”,是入住“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工人们的真实感受。
坚持自我管理,形成“共建”“共治”互嵌式发展治理体系
积极构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环境,成立幸福里社区党支部领导下的“自我管理委员会”,制定小区“居规民约”,提高小区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常态开展排查隐患、化解矛盾,形成“小事不出宿舍,大事不出社区”的治理格局。充分利用每周三的“新农民大讲堂”,组织就业创业和生产技术培训,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家庭美德、孝老爱亲、移风易俗教育,发挥“幸福里”社区孵化器作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振兴“接力手”,将务工“游击队”变为了“正规军”。“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站长罗云说:“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建设家乡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将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以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为抓手,专群力量下沉社区开展针对性普法宣传,加强治安防控和流动人口管理,打造平安“幸福里”。永仁县公安局莲池派出所积极探索警企协作新模式,发挥社区警务优势,民警除了每天掌握人员流动情况外,还要在社区周边巡逻,指导社区加强内部安全防范,开展反诈骗等法治宣传,实现了治安管理从“管百人”到“管一个点”的转变。李正彬所长说:“由社区民警担任‘平安顾问’,点对点为社区提供警务服务。”通过“共建”“共治”互嵌发展治理体系的建立,在小区形成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良好风尚;共同商议小区治理重大事项,让各族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增强对小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各族群众互嵌共治,共筑“幸福家”,切实增强小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是“幸福里”社区取名的由来。“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站长罗云自信地说:“入住‘幸福里’的产业工人,只要踏实肯干,都可以找到工作,过上幸福生活。”在今后的工作中,永仁县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积极满足各民族群众就业需求,围绕产业发展拓宽各民族群众就业增收致富路,建好更多各民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的民族团结进步互嵌式“幸福里”社区,让各族人民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旅头条通讯员 杨德新 文
永仁县民族宗教局 图
责编 杨奥
审核 童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