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哀牢山—红河谷”地区,生活着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傣族支系。他们生活在古仆水(玉溪元江干流)边,是古代濮人的后裔。岁月变迁,他们依旧保存着千年前的民风习俗,始终坚守传承原生态文化,他们就是今天的“花腰傣”。
日前,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团队策划、摄制了一系列微视频,带大家感受云南“花腰傣”风情!
土陶篇
泥土,以博大的胸怀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花腰傣,也承载着远方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数千年来,泥土又以另外一种“生命”的形态伴随人类生存、繁衍不断转化,在泥与火的淬炼中蜕变,以土陶的形式完成升华。
据考证,远在农耕时期,傣族先民就已经学会了制陶。在哀牢山下,红河上游的花腰傣至今传承着原始、古朴的土陶艺术。
竹编篇
玉溪市新平县戛洒镇地处哀牢山河谷地带,炎热、湿润的气候为竹子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活在这里的花腰傣世代与竹相伴,用竹创造出自己的竹编文化,竹桌、竹饭盒、竹斗笠等品类丰富的民间手工艺品,制作精美。
银饰篇
云南是银器制作工艺较早的发祥地之一,而玉溪市新平县传统银器制作工艺,是傣族民间一项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的传统制作技艺。早在明、清时代,新平县的戛洒街、关圣街已有傣族银匠作坊。
刺绣篇
走进花腰傣的村寨,你会发现,傣家妇女们常常围坐古树下一起刺绣纳凉,他们边唠家常边交流技艺。三三两两的小卜少(年轻小姑娘)坐在大人旁边,帮忙整理丝线,她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长辈们手中飞舞的针线,默默把针法记在心间。
服饰篇
在中国,除了烟雨江南的缂丝文化,在滇中腹地哀牢山下,神秘的花腰傣民族服饰文化也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亚 文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 视频
责编 邓斌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