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一小院,建水竹叶轩,人间烟火尽余欢

.

初听得建水十大院落之一的“竹叶轩”,作为一处文化民宿向所有人开放,下单即可入住,让我充满期待,期待有朝一日定要一探究竟。

“竹叶轩”三个字,令我想到宋代苏轼写“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他赋予了竹之“不俗”的意向;而清代大画家,尤热爱画竹子的郑板桥,更是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名句来赞颂竹之气节。这让我对竹叶轩的主人产生许多的好奇,有一种“这主人家一定不简单”的猜想。

终于,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走进这座位于翰林街东面书院街的院子。院子对面是崇正书院(建水一小),与“院”迎面建造,而以“轩”命名自己家这座有前院、后院、耳楼组成的典型的建水“两进四合院走马转角楼”建筑,果然,主人家的谦虚和文人素养,立马就显现出来了。

走到这大院的天井,照壁下一排整齐的颜色鲜亮的绿竹,给院落带来一些活泼的新意。再听旁人介绍,这院子初建于民国初年,是临安镇长的家宅,主人家姓孙。

正暗自嘚瑟自己的猜想与真实历史衔接得天衣无缝,岂料此时民宿的管家说道,门口的三眼井叫“竹叶井”,井水清冽甘甜,小院便随古井叫了“竹叶轩”之名,而竹叶井的称呼由来则说法不一。

我朝着同伴吐了下舌头:这与我猜测略有出入,我就暂停往下猜了吧。

我们继续游览这一方院落,竹林、水榭、鱼池、露台之间衔接得不动声色,有种朴实、温暖的感受。想来当时的房主一定心思细腻,对家宅是用心设计的。再听民宿管家介绍,主人孙家,祖籍南京,迁至建水后以买卖红糖、棉花、辣椒为营生,直至民国初年,孙家后人,就是这位镇长,叫孙和林,才在此置地建宅。

忍不住心思再度穿越时光,猜想他小时候,必定也跟着家中长辈奔走在茶马古道之上,穿梭往返于蒙自、建水、石屏、迤萨,或者更远的地方,把各色物产带回来,也把建水的紫陶、豆腐送出去,这是一段马蹄印留在双龙桥上,马铃儿声声悠远的时光;或者其实正是他看到了长辈们艰辛的生活,让他更愿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之乎者也”,让他终于当了一名镇长,从此造福一方,大概长辈们从外面世界带回来的新奇玩意儿,也让自己寒窗苦读的时刻有几分欢喜,让他对外面的世界也充满了好奇……因此,当功成名就,建此宅院的时候,就愈发地讲究,也才有百年后我们能欣赏这般精致的院子。

管家介绍,宅院的孙家后人因故皆悉数离去,老宅曾被用作当地幼儿园、教师宿舍等。而近些年的修复,则尽可能还原了当时的样貌。

眼前最大的一间书房通透、开阔,是院子里接待的地方,客人来了,可以在此闲聊小聚、谈天说地,若有兴致还能书写作画、弹琴下棋,院里一阵风轻巧地掠过,送来飞鸟的啼叫。

卧室、角楼、藏书室,也都体现了各自的功能特点,它们有着古老的风味,又因为许多的现代化的设施,让院子增添了一些生机勃勃的气息。总共800多平米的竹叶轩,打造的8间客房(中式大床房2间,中式标准房2间,舒适榻榻米大床房2间,豪华榻榻米大床房2间。)都有着完备的供热系统,全棉床上用品,高端的居家洗漱用品。阁楼则是一间咖啡厅,上方的露台,则可早观朝霞,晚观夕阳,西北方向就是朝阳楼,正前方是崇正书院,东南方是朱家花园。

在院子的茶台边坐了一下午,一边敲打着这些文字,一边痛饮数杯浓茶。秋意渐浓,夜色倏忽即至,回廊的一侧挂着的马灯,不知是旧物还是新番,闪烁着昏黄的灯火,把竹叶轩拖入到一个寂静的天地,头顶的夜空,一弯新月挂在院顶的飞檐。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振 文

江蕊先 图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