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云南文旅系统结合新时代“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省情特点,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两次考察云南重要指示精神,以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为突破点,积极推动“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
一是高位推动强统筹。省委、省政府把文旅业作为全省五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重点打造,王宁书记、王予波省长高度重视文旅发展及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多次深入脱贫地区、边境民族地区调研,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以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为遵循,科学编制《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开展“十四五”中期评估,优化形成“两线、一带、一区”发展布局,规划建设10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细化任务分工。今年1—10月,云南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5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78.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42%、26.58% 。
(红河个旧加级寨梨花 孙思漫 摄)
二是特色产业促融合。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导向,坚持以农为本、联农带农、助农增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依托世界级云花、云茶、云咖等优势产业资源,开发花旅、茶旅、咖旅融合的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产品和线路。传承利用145项国家级、686项省级非遗项目,打造35家非遗工坊,开发“金木土石布”等乡村文创商品,推出“丝路云赏”“艺美云南”“逐味茶香”等10条非遗主题线路。立足中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嵌入式发展乡村民宿。
(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农文旅融合特色资源馆 邓斌 摄)
三是文化赋能夯根基。实施“文化润滇”行动,由表及里、塑形铸魂。创新打造“彩云奖”“百场村晚进万家”“大地欢歌”等10余项特色云南乡村文化活动品牌。打造“乡愁书院”“文化院落”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00个。遴选推广20个全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20个乡村文化振兴示范项目典型案例。发挥文化传承和浸润作用,在广大乡村树立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文化振兴“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硬支撑”。围绕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立足边疆特点,发挥“国门文化”在稳边、固边、兴边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推进边境“文化睦邻示范区”试点、国门文化交流中心、友谊广场、国门书社等项目建设。针对云南多民族特点,全面实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精品工程,推进建设提升85个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9个少数民族特色乡镇、78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云南省第五届群众文化“彩云奖”决赛 邓斌 摄)
四是典型引路树标杆。持续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引导全省乡村文旅特色化、品质化发展。评选2023—2025年度“云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0个。创建国家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2个。3个案例入选“2022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2个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案例入选中办、国办2022年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典型案例。12条乡村旅游线路入选2023年“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云南在全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作交流发言。
(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入选地大理剑川 徐俊 摄)
五是生态优先筑底色。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云南要做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殷殷嘱托,不断提升云南“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生物多样性世界级品牌影响力。厚植乡村生态文化,以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和乡土文化为基础,推进建设1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点,1000个特色民族提升示范村,17个乡村振兴示范园,30条“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带”、20条生态特色旅游线路、10条农耕文明旅游线路,把绿水青山与乡土文化有机融合,不断丰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内涵,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
(昆明滇池湖畔“网红打卡地” 海晏村 田维星 摄)
下一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在赋能乡村振兴、助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作出文旅新贡献。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奥 文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