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指缝太宽,时光太瘦。转眼间,我们又迎来了天寒地冻的冷冬——小雪。
“小雪”,是那样充满诗意,一个“小”字,瞬间让扑面而来的寒气,平添了几分冬日的柔情,驱散了冬日里的沉闷与庸常。
(轿子雪山)
小雪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关于小雪,书中如是说:“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
雨遇寒,将霰为雪。雨凝先为霰,霰成微粒,霰为霏,飞扬弥漫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说文》释“小”为“物之微也”;释“雪”为“凝雨,说物者”,小雪意为凝结雨水而成之冰晶,从天上飘落并给大地万物带来喜悦。
(卡瓦格博峰)
雪,象形,空中飘落雪花之形。甲骨文中,雪花写作“羽”形,或写作雪花附着于小枝之状,有雪、降雪之义。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孝经纬》也说道:“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时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古籍中描述的这些情状都体现了小雪“寒而不冷、有而未大”的特征。
所谓“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与立冬和大雪相比,清寒的小雪更像是一种过渡,提醒着人们严冬即将到来。
(蓝月谷)
唐代诗人元稹曾作《咏廿四气诗·小雪十月中》说:“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阴阳依上下,寒暑喜分离。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横琴对渌醑,犹自敛愁眉。”诗中写出了小雪“三候”,即“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
写冬天的诗歌不胜枚举,写雪的诗句也数不胜数,但写小雪节气的却不多。古人有云:“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气寒而将雪矣,时言小者,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雪未盛,故曰小。”
(玉龙雪山)
从“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到“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再到“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轻盈飘逸、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的“古之精”总能令古代文人墨客产生无限想象,或吟诵赞美,或托物抒情。
宋代诗人释善珍写的《小雪》:“云暗初成霰点微,旋闻蔌蔌洒窗扉。最愁南北犬惊吠,兼恐北风鸿退飞。梦锦尚堪裁好句,鬓丝那可织寒衣。拥炉睡思难撑拄,起唤梅花为解围。”这首诗描写了小雪节气天空降下小雪的情景,可算是写小雪节气的典范之作了。唐代戴叔伦的“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写出了小雪的清新之美,表达诗人对雪无尽的喜爱;元稹的“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阴阳依上下,寒暑喜分离。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写出了小雪时节彩虹消失、夜晚清冷之景,夹杂着诗人的一丝惆怅;徐铉的“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道出了光阴如梭,韶华易逝的无奈之感;陆游的“忽忽身如梦,迢迢日似年。会当乘小雪,夜上剡溪船”描绘了乘雪遨游的玄妙之境。
(缅茨姆峰 神女峰)
作为一个气候概念,小雪未必有雪。而寒而不冷却成就了南北两种美:南方“刺梧犹绿槿花然”,一派色彩斑斓的秋日景象;北方“满城楼观玉阑干”,已经迎来初雪。不管是十月小阳春的温暖,抑或是寂寥冬季的寒凉,这皆是大自然的恩赐。“一枝参透乾坤缊,生意都从小雪来”,梅花识破早春奥秘,生机意趣向来都从小雪时节中开始走来。
小雪是冬天的惊喜,它来得寂静无声,却总能将大地装缀得清新美丽。当雪花次第盛开,日子仿佛慢了下来,在大自然调色板中,千百种颜色归于洁白,更有一番轻歌曼舞般的自由。
过了小雪,天会越来越冷,宜围炉夜话,饮酒闲谈。恰如白居易名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小雪之时,围炉品酒夜话,守窗赏雪吟诗,让细小而明亮的欢喜,充盈心怀。
(雪山星空)
小雪至,冬伊始。岁冷天寒,生命的活力与激情却永不停歇,生命的灵动和浪漫却永无止境。小雪飘落,翩跹起舞,也在告诉我们,冬季不是衰退,而是沉静的厚积,静待来年的新生,世间万事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而需厚积薄发。
“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在小雪纷飞的日子,愿你我的心灵如雪花般轻盈不张扬,不喧哗,在静谧中积蓄力量,不负华年、翩跹起舞,静待崭新的开场。
小雪·习俗
腌制腊肉好过冬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腌制、风干各种蔬菜,把多余的蔬菜、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南方品尝糍粑
“十月朝,糍粑碌碌烧”。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由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是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
《节庆云南》
每一次相逢
都是心飞神怡的小确幸
来源:云南发布
撰文:杨之辉
图片编辑:曹路遥
海报制作:余思婷 别梓航
素材:丽江市委宣传部 迪庆州委宣传部 昆明市委宣传部
资料: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信息员:范建荣
责编:李亚
审核: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