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影《我本是高山》,颇有些感悟与观众们分享。
首先,这是一部在艺术创作上有诚意、有底气、有由衷表达意蕴的作品,导演的那些艺术表达颇有独到之处。张桂梅老师所面对的现实,对于偏远山区、尤其是像云南这种被群山环绕地势险峻的边疆省份的山区深处缺乏了解的大多数观众,颇有陌生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创办之难,可以从电影所表现的故事中见到一斑。要看懂电影,首先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主人公所面对的世界是怎样的样貌和怎样的文化环境和人伦生态,需要放下身姿,躬身入局,真切体会张桂梅老师的崇高大爱和坚韧精神!
看完电影那一刻脑海里突然闪出一段回忆,曾经在2008年参加北京国际学生作品展时,有一个颇有争议的纪录片至今记忆犹新,一群某中国名校的天之骄子们到一所偏远贫困乡村小学去支教,同学们慷慨激昂地将外面最新的思想全球化的理念和最新的流行歌带入课堂,同学们也被点燃,可老村长并不买账,临走时村长送了很多特产,却说:“谢谢你们,以后不要再来了!”那群学生一片愕然,村长叼着烟淡淡地回复:“你们仅用一个月为孩子们点亮希望,可他们却要用一生来消化苦难与绝望!”是啊,短暂的支教怎能一下就解决积重难返的乡村教育问题,如果在你的阅历里从没有见过一师一校和背着干粮翻山越岭去捡一个跌落的篮球,你根本无法想象大自然的屏障和束缚是如何将乡村与外面的世界阻隔断绝的。残酷的现实很多,像张桂梅老师当年在乡村面临的问题,还只是其中之一。
时过境迁,中国今日的乡村和山区面貌早已大有改观,尤其是近些年来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角落终于开始迎来生机,张桂梅老师草建时期风雨飘摇的华坪女高也在全社会的关注之下焕然一新。但你还是无法用一个城市里的家境优越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小学生教育情境去和一群贫苦山区的中学孩子相比较。我在乡下工作过,知道那些年里乡村教育与大城市的教育环境教育理念的差距令人瞠目,学校如此,教师如此,学生也是如此,否则教育改变命运的口号便不会如此深入人心。
显然《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绝不只是去重温这句口号,而是要想去通过这个故事放大华坪女高励志精神的当代价值。我们永远不要去怀疑教育本身的价值,我们应该去反思教育的初心和理想是什么,在中国庞大的乡村教育事业中需要的不只是同情、施舍和怜悯,更需要的是无条件的无私大爱的引领和支撑。我发现张桂梅老师的真实事迹和已有的纪录片作品是对《我本是高山》这部作品创作最大的挑战。观众有一个习惯,总爱在看故事片的时候去纠结对照纪录片里的真实世界,然而故事片和纪录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电影语言表现。若故事片只是机械地将纪录片里的东西复述一遍的话,那片子就会显得乏味。我们很佩服电影导演团队有勇气去挑战,让我们可以通过海清所扮演的张桂梅老师以及那些青春质朴的面孔,真正走入他们的情境故事和情感世界中。影片中一段日照金山的画面隐喻了张桂梅老师思想和行动的升华,这让我们走出影院后也一直在仔细回味和揣摩。
来源 云南日报
作者 洪志明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