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于著名作家肖克凡而言,并不算陌生,“云南我应该来过七八次了吧,但唯独没有到过普洱、西双版纳,这次有一个特别好的机会,我特别愿意来,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我们中国的云南是不可替代的一个省份。”
肖克凡提及,来到云南,会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概念,此外也可以感受到各个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肖克凡认为,对于自己来说,此次全国知名影视专家云南采风创作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滋养。
谈到对于云南的认识,肖克凡将其形容为一个美学范畴,“我们把云南比喻为一个美学范畴,我觉得第一可能比较深刻,第二会比较宽广,同时既可以抽象也可以概括,所以我就提出来云南是个美学范畴,表达了我对咱们云南的一种认识。”
除此之外,对肖克凡来说,云南的美学意义,也离不开“浪漫”。“我作为从事写作的人,在文学界工作,我自己有一种感受,第一,可能我们目前的文学文艺作品浪漫主义的色彩不是很浓重。恰恰来到云南,我有了这种感受,我觉得云南理应产生充满了诗性、充满了诗意,而且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这种文学文艺作品。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我们云南的美学意义。”
提到此行给肖克凡留下的整体印象,他从三个方面向记者做了分享:“第一就是有秀美的大自然风光,这是得天独厚的,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而且我们保护得很好。绿水青山,秀美的大自然风光,这是一种资源。”
第二点他提到了云南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我所生活那样的城市,就是所谓单一民族的这种城市,是体会不到的。那种丰富性、文化的对比性、多元性特别丰富,尤其是在普洱感受到了这种茶文化、茶的起源,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增长知识,补充了过去所不了解的情况。来到西双版纳,更有一种新鲜感了,代表着一种热带的文化、热带的气息以及傣族这个民族的热情开朗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三点他则分享道:“我感觉到我们云南是个多民族的地方,很多民族每年要过好多节日,这是一个充满幸福感的地方。”
他谈道:“我觉得这对我们从事文学写作的人,首先是一种启发,能使我们更深刻地、更广泛地认识生活的真相,认识生活的本质。所以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说,云南是不可替代的,作为文学工作者、文艺工作者,你来十次、二十次都不为多,甚至你从这个云南的一端走到另一端,你会感觉到截然不同的文化的构成。”
对于云南在未来影视文艺创作方面的潜力,肖克凡提到:“云南跟其他省份所构成的这些美学元素、文学元素、文艺元素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首先我们要精准地确认我们云南的文艺、文学、美学的独特之处和别处所不可替代的特点。在确认这些特点的情况下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找到我们基本的文艺立场,再结合我们现在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我觉得这才是我们产生文学作品,寻求更宽广的文学文艺之路的一个思想。”
肖克凡表示自己在接受采访时的心情是兴奋的,同时表示,文学写作是一种性质比较特殊的劳动,亲历之后,回去需要咀嚼,甚至需要反刍,需要消化。他说:“我想我这次的感受收获是很饱满的,首先我肯定会写出文学方面的作品来把我的感受表达出来,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如果有可能的话,那就是影视的方式,把这次的这种感受、故事情节以及人物鲜明的方面表现和表达出来,也不枉此行。”
专家简介 :
著名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文学院院长。著有长篇小说《鼠年》《原址》《都市上空的爱情》《旧租界》等八部,小说集《你为谁守身如玉》《蟀蟋本纪》《爱情手枪》《天堂来客》等十六部,散文随笔集《一个人的野史》《有时候想念自己》等四部。出版《肖克凡文库》十八册。长篇小说《机器》获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并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生铁开花》获北京市文学艺术奖。中篇小说《继续练习》获《小说选刊》年度奖,中篇小说《妈妈不告诉我》获《人民文学》年度奖、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为张艺谋电影《山楂树之恋》编剧。
来源 云南网
责编 田薇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