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楚雄州永仁县这两个乡镇上榜云南省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共育民族团结之花 共享繁荣发展硕果——永兴傣族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工作纪实

楚雄州永仁县永兴傣族乡位于永仁县城北部,地处金沙江南岸,东北与四川攀枝花市毗邻,西北与丽江市华坪县隔江相望,西靠中和镇,南与维的乡相接,距永仁县城74公里。全乡辖区面积538.5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110个村民小组。永兴傣族乡是一个集傣族、彝族、回族、傈僳族、汉族等各民族和谐共处的乡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5%。党的十八大以来,永兴傣族乡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全乡发展的重要机遇,把民族工作与经济社会工作同研究、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有力促进了全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17年,永兴傣族乡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2019年,永兴傣族乡拉姑村委会下拉姑村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党委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乡党委政府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重点工作,党委会每季度研究一次民族工作、落实创建工作经费,坚持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由民宗专干及党政办、宣传干事各一名工作人员任工作人员,结合全乡实际情况,制定《永兴傣族乡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实施方案》,对创建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明确创建目标、细化创建措施、压实工作责任,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和乡、村、组、户共同联动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强大合力,构建“有计划、有研究、有成效”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格局。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及习近平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相关民族理论政策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组织党政班子成员利用三会一课、万名党员进党校、夜学等时机,带头开展宣讲,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及省、州、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会议精神宣传到村、组、户,不断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全乡4所小学和1所幼儿园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讲民族团结故事、学习民族手工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长期组织举办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文体联谊活动,坚定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全面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和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宣讲20余场次。依托永仁县2023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活动,组织各族群众开展形式多样、富有中华文化内涵的活动,利用村规民约、乡贤社团等,推进尊老孝亲、邻里和谐等弘扬传承中华美德、促进乡风文明,不断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全面提升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联合乡文化站开展“情暖春季 悦动傣乡”永兴傣族乡2023年民族文化体育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泼水节”“释迦节”等节日活动,参与受众超万人,辐射周边多个地区,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体育活动和群众性交流联谊活动,进一步聚焦各民族交往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乡镇”“进站所”“进村组”“进宗教场所”“进校园”“进企业”“进家庭”等活动。

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举全乡之力持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整合多方资源,解决各族群众住房、饮水、用电、就医、出行等民生实事,使各民族群众享受均等的社会化服务。2022年共整合资金1501.4万元,统筹实施桥梁改造、道路修复、村集体经济增收、人饮水巩固提升、农业生产用水灌溉功能提升、电网改造和灰坝、小庄土地整治等项目23件。物流配送网格不断完善,实现全乡12个行政村定点配送,集镇5G网络全覆盖。围绕永仁县三大园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非常8+1”计划,把芒果、核桃、释迦种植、肉牛、黑山羊养殖及高山错季蔬菜及滇红花种植作为各民族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进行精心培植。截至目前,打造芒果产业4.8万亩、释迦700余亩,实现肉牛存栏达9549头、黑山羊存栏4.3万只,高山错季蔬菜种植7800亩、滇红花产业3659亩。2022年全乡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2830.36元,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0367.67元。在产业发展中,各族群众的收入大幅提高,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日益增强。

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把各村(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探索建立“进百家门、听百家言、知百家事、解百家难”工作模式,与全乡3个易地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结成对子,时刻关注永兴乡易地搬迁安置182户664名搬迁群众生产生活近况。让群众搬得来、住得下、能致富,全力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为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幸福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基石。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有效防范化解涉民族领域风险隐患。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着力提升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创新、融合治理,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凝聚合力、多元共治”的“一核多元、融合共治”治理新格局。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开展民族矛盾纠纷“大调解”“大信访”专项行动,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近3年来全乡未发生涉民族因素案事件纠纷,全乡持续优化公共安全防范网格,民族宗教工作扎实推进,国家安全、反恐反邪教工作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持续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心心相融一家——中和镇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工作纪实

三溪交汇地,茶马古驿道,夏氏古故居,彝族赛装源,彝剧诞生地,《梅葛》故里等美誉汇聚成了一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进步的完美画卷。

中和镇位于永仁县西部,辖9个行政村102个村民小组,农村户籍人口9963人,居住着汉、彝、傣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占74.42%,辖区内彝族文化底蕴丰厚,民族风情浓郁,直苴彝族“赛装节”已有1350多年历史,被称中国最大的乡村T台。

在这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热土上,中和镇各族干部群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一、党建引领促发展,凝心聚力抓创建

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引导全镇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参与支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镇党校党员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以开展“凝聚民族力量 建设绣美中和”“万名党员进党校”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注重选拔培养“四个特别”好干部,全镇72名机关干部中有33名民族干部。作为民族地区干部,要把“四个特别”作为立业之基,成事之要,深学、细照、笃行,在维护民族团结中当先锋、做表率,争当新时代民族地区好干部。

二、繁荣文化共传承,同心筑梦提精神

深化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永远当仁不让”的永仁精神和敢比敢拼勇争一流的赛装精神、精致精细精益求精的刺绣精神,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

在各所学校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引导师生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到学校教授民族刺绣、民族歌舞、民族乐器等,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各所学校灿烂盛开。

增强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走进直苴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独特的民居,是赛装场上的千年古树,少数民族人口达99%,是典型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直苴村成功申报为第六批国家传统村落,被命名为“国家森林乡村”“云南省卫生村”。着力传承和弘扬赛装文化,持续举办“直苴彝族赛装节”,省级“三区”人才培养项目彝族歌舞情景剧《赛装赛装》完成创作并成功展演,“彝族刺绣”和“彝族赛装节”已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和镇荣获“云南十大刺绣名镇提名奖”,直苴村被命名为“云南省十大刺绣名村”,直苴赛装文化品牌持续擦亮。

三、不忘初心谋发展,生机盎然崭新颜

高举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走进少数民族村寨直那上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村庄道路,优美宜居的村组环境,群众生活富裕富足,村民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脸,显露着各级党委、政府推进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互促共建的发展之路带给各族群众的实惠和温暖。

中和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建好“三大园”打好“三张牌”决策部署,以“链长制”为抓手,按照“三区三带”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巩固拓展烤烟、畜牧养殖等一批支柱产业,提质增效板栗、芒果等一批传统产业,探索突破林下中草药等一批新兴产业,引导群众养好牛羊猪,种好菜药烟果。成立“能繁母牛超市”,实施“金融+保险”肉牛养殖模式发展壮大肉牛产业。实施林果产业提质增效项目,持续打响中和泡核桃、万马芒果等省级绿色食品牌,万马芒果被列入云南省“一村一品”专业村目录。成功引进企业到中和镇建设贡菜加工厂,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示范带动群众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滇红花、贡菜等产业。

围绕“一条古街、一条河、一座山、一个特色村”工作重点,着力推进赛装文化古镇建设,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直那上村等7个小组“四美”乡村示范点,直那上村等6个小组被命名为州级绿美村庄,直那上村被表彰为州级美丽宜居村庄,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增进民生福祉,凝聚力量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和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村村通网络、村村通自来水。进镇主干道公路实现了改扩建及柏油路面硬化,9个村进村公路100%实现了路面硬化,通村道路危险路段防护设施达60%;直苴水库下闸蓄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102个村小组饮水安全均得到保障;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面覆盖,卫生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各族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脱贫成果持续巩固拓展,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四、民族团结手牵手,和谐共创心连心

建立长效机制,常态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多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呈现出民族和睦一家亲的喜人景象。目前,全镇成功创建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57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8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个,中和镇被表彰为“楚雄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中和镇商会团结非公经济组织,大力参与市场主体倍增行动,带头捐款9.28万元建设“四美”乡村,牵头运营中和漂流,被表彰为楚雄州“四好”商会。积极开展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贡菜加工企业主动融入各族群众、吸纳各族群众,大力发展贡菜产业,支持和帮助各族群众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搭建就业创业新平台、提供服务新便利,促进各族群众增加收入、提高技能。

全镇积极探索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路,不断提升民族工作能力和水平,依法保障各族公民合法权益,防范化解涉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2018年以来未发生较大涉及民族因素案(事)件。连续12年保持无命案,被省级命名为“无命案乡镇”,被表彰为“楚雄州信访工作优秀集体”“楚雄州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工作优秀集体”,他的苴村被命名为第二批“楚雄州民主法治示范村”。扎实推进“无毒示范乡镇”创建工作,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保持全县前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各美其美,中和之美,心心相融一家亲,民族文化传承着中和,感动着中和,传唱着中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根植于中和各族人民的心中。今天的中和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同心共创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同心共筑思想根基、同心共建美丽家园、同心共守民族团结,奋力谱写中国梦中和新篇章。

来源:永仁县永兴傣族乡人民政府、 永仁县中和镇人民政府 、永仁县融媒体中心

责编 许伊欣 王楚云

审核 龚怡丹